18世纪朝鲜文献中的《清明上河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in Korean Literature of the 18th Century
  • 作者:陈婧莎
  • 英文作者:Chen Jingsha;
  •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 明清版本 ; 苏州片 ; 仇英款 ; 朝鲜 ; 传播
  • 中文刊名:MUSE
  • 英文刊名:Art Research
  • 机构:广州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1
  • 出版单位:美术研究
  • 年:2019
  • 期:No.182
  • 基金: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东亚视野中的“清明上河图”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XJA002]
  • 语种:中文;
  • 页:MUSE201902011
  • 页数:9
  • CN:02
  • ISSN:11-1190/J
  • 分类号:65-73
摘要
留存至今的18世纪朝鲜文献中,有多条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记载。本文基于这些文献材料,探讨明清版本《清明上河图》东传朝鲜的事实及路径;讨论在特定时代情境下朝鲜上层社会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看法和态度;并思考其中可能包含的文化意义。
        
引文
[1]现如今家喻户晓,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认为是北宋张择端真迹的这一本《清明上河图》,因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故本文中称“石渠三编本”,以区分其他。
    [2]在本文之前,赵淑伊的博士论文已有涉及《清明上河图》东传朝鲜的问题,不过她的论文的落点在于以图像比对证明《清明上河图》对朝鲜风俗画和人物画存有直接影响。本文的落点与之并不相同,且相关问题还有诸多讨论空间。参看赵淑伊:《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与韩国朝鲜时代绘画的新气象》,中央美术学院2015届博士学位论文。
    [3]赵荣祏(1686-1761),本贯咸安赵氏,字甫宗、号观我斋,官至县监。画家,工人物、风俗画。父亲赵楷,官郡守。赵荣祏与郑敾、李秉渊相交游。
    [4][韩]赵荣祏:《观我斋稿》,卷三;[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6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年,第282页。
    [5]李秉渊(1671-1751),本贯韩山李氏,字一源、号槎川,官至三陟府使。诗人、收藏家。祖父李商雨,官郡守;父亲李涑,官都正。李秉渊是金昌翕的弟子,与郑敾、赵荣祏相交游。
    [6][韩]洪乐纯:《槎川诗抄跋》,载[韩]李秉渊:《槎川诗抄》,“槎川诗抄跋”;《韩国文集丛刊·57》,第278页。
    [7][韩]李夏坤:《头陀草》,册十八,“杂着”,“题一源烂芳焦光帖”;[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91》,第562页。
    [8]朴趾源(1737-1805),本贯潘南朴氏,字仲美、号燕岩,官至襄阳府使。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祖父朴弼均,官参判,封章简公;叔祖朴弼成,孝宗驸马,封锦平尉;父亲朴师愈,早逝;三从兄朴明源,英祖驸马,封锦城尉。朴趾源是李亮天的学生,与洪大容交好,是李德懋、李书九、柳得恭和朴齐家的老师。
    [9][韩]朴趾源:《燕岩集》,别集,卷之七,“锺北小选”,“题跋”;[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2》,第114-115页。
    [10]金光遂(1696-?),本贯尚州金氏,字成仲、号尚古堂,不仕。书画、古籍收藏家。父亲金东弼,官吏曹判书。
    [11]徐常修(1735-1793),本贯不详,字汝五、佰吾、旂公、号观轩,官至广兴仓奉事。
    [12]朴明源(1725-1790),本贯潘南朴氏,字晦甫、号晚葆亭,英祖驸马,封锦城尉,官至绥禄大夫。书法家。祖父朴弼成,孝宗驸马,封锦平尉。朴明源为朴趾源的堂兄。
    [13]洪大容(1731-1783),本贯南阳洪氏,字德保,号湛轩,官至荣川郡守。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曾祖父洪潚,官参判;祖父洪龙祚,官大司谏;父亲洪栎,官牧使;叔父洪檍,官判中枢府事。洪大容与朴趾源交好。
    [14][韩]朴趾源:《燕岩集》,卷三,“孔雀馆文稿·说”,“笔洗说”;[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2》,第70页。
    [15]金寿恒、金锡胄、金昌集来华时间,参见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金昌业来华情况,参见[韩]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韩]林基中:《燕行录全集·31》《燕行录全集·32》,[首尔]东国大学校韩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
    [16][18]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7]“门徒金益谦尝携公所手抄一卷入燕。”[韩]洪乐纯:《槎川诗抄跋》,载[韩]李秉渊:《槎川诗抄》,“槎川诗抄跋”;《韩国文集丛刊·57》,第278页。“李槎川秉渊尝因赴燕使臣之行,录其诗一卷,付之译官,使示海内具眼者,得其批评而还。”[韩]赵德润:《樗湖随录》;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5》,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4125-4126页。“闻岳下诗稿,新自燕还。”[韩]赵裕寿:《后溪集》,卷六,“诗”;[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55》,第147页。“槎川尝送其诗于中国,评批而来。”[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三十五,“清脾录·四”,“槎川诗入中国”;[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8》,第58页。
    [19]洪大容访清情况,参见其所着《燕记》。[韩]洪大容:《湛轩书》,外集,“燕记”,[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48》。
    [20]朴明源来华时间,参见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朴趾源随行情况,见其所着《热河日记》。[韩]朴趾源:《燕岩集》,卷十二,别集,“热河日记”;[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2》,。
    [21]柳得恭访华情况,参见[韩]柳得恭:《燕台录》《燕台再游录》;[韩]林基中:《燕行录全集·60》。
    [22]李德懋访华情况,参见其所着《入燕记》。[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六十七,《入燕记》,[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9》。
    [23](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清光绪刻本,卷二。
    [24]感谢日本冈山市林原美术馆提供赵浙本全卷详图。
    [25]王正华先生曾在她的文章中用到这条材料,然而她却误会万世德题跋的地点是明朝的都城北京:“此卷后有万历已亥年(1599年)万世德的题跋。跋语书于北京,将画中城市视为帝都……”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载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401页。
    [26]李朝文献中,关于万世德,除了官方记述的他的武功武略外,目前尚未找到朝鲜人与之私交的记载。
    [27]根据赵浙本全卷详图,赵浙本卷后还有王士祯、翁方纲、桂馥、高凤翰、王德昌、吴人骥等人题跋。
    [28]关于明代朝廷对朝鲜使臣严格的防禁政策,参见刘晶:《明代玉河馆门禁及相关问题考述》,载《安徽史学》2012年第5期。
    [29][韩]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卷四;[韩]林基中:《燕行录全集·32》,第300页。
    [30]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31]杨雨蕾:《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
    [32][韩]洪大容:《湛轩书》,外集“燕记”,卷九,“隆福寺”,[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48》,第294页。[韩]朴趾源:《燕岩集》,卷十二,别集,“热河日记”,“关内程史”;[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2》,第189页。
    [33][韩]洪大容:《湛轩书》,外集“燕记”,卷九,“隆福寺”,[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48》,第293页。
    [34]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五,第十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4304页。
    [35]同上,下编卷四,第十册,第4218页。
    [36][韩]佚名:《燕行录》,不分卷;[韩]林基中:《燕行录全集·70》,第15页。
    [37][韩]李(?):《燕行纪事》,“见闻杂记·上”,“杂记”;[韩]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燕行录选集·下册》,[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62年,第644页。
    [38]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54页。
    [39][韩]曹命采:《奉使日本时见闻录》,“见闻”;[韩]民族文化推进会:《海行总载·续集·第十辑》,第56-58页。
    [40]葛兆光:《文化间的比赛: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的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2期。
    [41]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八,《英宗实录》元年四月壬辰,第4397页。
    [42]李德懋作《城市全图诗》前有诗序:“壬子四月,命禁直诸臣制进……”[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二十,“雅亭遗稿·十二”,“应旨各体”;[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7》,第278页。
    [43][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二十,“雅亭遗稿·十二”,“应旨各体”;[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7》,第2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