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elaying of Retirem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Some Controversy
  • 作者:乐章 ; 刘二鹏
  • 英文作者:YUE Zhang;LIU Erpeng;
  •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 ; 研究进展 ; 争议
  • 英文关键词:delaying retirement,research development,controversy
  • 中文刊名:SHBY
  • 英文刊名:Social Security Studies
  •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3-25 14:56
  • 出版单位:社会保障研究
  • 年:2015
  • 期:No.3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2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SH020);;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14JZD026)资助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BY201502016
  • 页数:6
  • CN:02
  • ISSN:42-1792/F
  • 分类号:108-113
摘要
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取向在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造成"就业挤出"效应及挤出效应的大小、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改善养老金财务状况。梳理争议各方所得结论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乃至学科视角将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共识基础和新的切入点。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delaying retirement has spark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in the academia,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point whether the action of delaying retirement will result in the crowding- out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and the size of it,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pension. Combing the conclusions from disputing parties including all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research methods,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ven the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will come to provide the consensus basis and new entering point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policy making.
引文
[1]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2][8][26]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载《经济研究》,2010(4)。
    [3]林义:《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配套改革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学家》,1995(2)。
    [4][45]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载《经济评论》,1997(1)。
    [5][54]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载《中国人口科学》,2011(5)。
    [6][61]郑功成:《走出养老保险改革认识误区》,载《人民日报》,2014-06-08。
    [7]王振军:《我国退休年龄延迟设计》,载《西北人口》,2014(5)。
    [9]庹国柱:《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延迟退休恐是大势所趋》,载《国际金融报》,2012-07-11。
    [10][28]熊必俊:《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3。
    [11][46]韩文丽:《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1)。
    [12][48]杨贞贞等:《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占效应研究》,载《第一资源》,2010(3)。
    [13]童玉芬、杨河清:《提高退休年龄不会加剧我国就业压力》,载《人口与发展》,2011(4)。
    [14]何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报告》,载《社会保障制度》,2001(3)。
    [15][63]邓大松、刘昌平:《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1(6)。
    [16]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载《社会保障研究》,2010(2)。
    [17]余桔云:《延迟退休与养老金财富关系的定量考察》,载《人口与经济》,2014(4)。
    [18][30][36]姜向群、陈艳:《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载《人口研究》,2004(5)。
    [19][35]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20][39]唐钧:《推迟退休年龄:适时、适势和适度》,载《学习月刊》,2006(4)。
    [21][40]唐钧:《延迟退休,是否行得通》,载《人力资源》,2010(11)。
    [22]刘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载《山东经济》,2007(5)。
    [23][56]蒲晓红:《非正常“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载《经济体制改革》,2001(6)。
    [24][52][57]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1)。
    [25][58]潘锦棠:《提高退休年龄不能成为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载《光明日报》,2012-9-8。
    [27]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9][51]郑功成:《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载《光明日报》,2012-9-12。
    [31]姜赟:《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载《人民日报》,2011-03-21。
    [32]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载《学术交流》,2011(2)。
    [33]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4]郑春荣、刘慧倩:《我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设计——基于美国相关制度的实践》,载《人口学刊》,2011(3)。
    [37]范围:《退休年龄比较研究》,载《人口与经济》,2011(5)。
    [38]李绍光:《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谐发展》,载《中国金融》,2005(5)。
    [41]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载《人口与发展》,2011(4)。
    [42]于晨:《区分受教育程度的延迟退休年龄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3。
    [43]张车伟,蔡翼飞:《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载《人口与经济》,2012(4)。
    [44]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载《人口与经济》,2005(3)。
    [47]高庆波:《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载《北京社会科学,》2009(4)。
    [49]苏春红、李齐云:《延迟退休年龄效应分析与中国渐进式推进策略研究》,载《理论学刊》,2014(5)。
    [50]杜鹏:《推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载《人口与发展》,2011(4)。
    [53]原新、万能:《缓解养老金压力,延迟退休年龄有效吗?》,载《人口学刊》,2006(4)。
    [55]朱俊生:《养老保险的双重困境与提升自我保障能力》,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3)。
    [59]曹艳春、路锦非:《长期精算模型下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财政压力测试》,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5)。
    [60]曾益等;《延长退休年龄有助于改善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吗?——基于精算模型的模拟分析》,载《经济管理》,2013(6)。
    [62]徐婷婷、韦樟清:《养老金制度参数分析与延迟退休对策探析》,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64]殷俊、黄蓉:《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与基础养老金长期偿付能力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12(4)。
    [65]姚远、姜向群:《退休年龄调整:为何如此纠结?》,载《人口学刊》,2012(6)。
    [66]杨欢、袁磊:《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载《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3)。
    [67]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405/t20140528_131110.htm.
    1郑秉文认为养老金缺口实际已达到2.2万亿,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16/c_123415240.htm;而曹远征、马骏等则预测养老金缺口达18.3万亿,详见:http://business.sohu.com/20120614/n345564063.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