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脱序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村落社区类型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远行 ; 蔡光前
  • 关键词:村落社区 ; 类型分析 ; 乡村脱序
  • 中文刊名:SSJI
  • 英文刊名:Academics
  • 机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学术界
  • 年:2018
  • 期:No.24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社区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ASH002);;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北京郊县小城镇社区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A0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JI201809010
  • 页数:11
  • CN:09
  • ISSN:34-1004/C
  • 分类号:93-103
摘要
村落社区的类型分析是在宏观与微观、国家与农民之间,依照人口、边界和惯习建立起的一种中观层面的解释框架。在这种解释框架之下,对于村落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宗族共同体、自然村落和集市社区。村落社区面对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最终解体,意味着传统村落社区秩序的结构基础逐渐崩溃。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的理想类型及其构建社会秩序的结构要素,以期为重构乡村秩序和组织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引文
[1]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和路径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贺雪峰:《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12版。
    [3][5]杨华、欧阳静:《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对近年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60-198页。
    [6][24][37][39][40][82]吴思红:《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7][8][38][57][64][71]李远行:《从社区走向组织: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结构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9]周晓虹:《理想类型和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10]杨淑琴、王柳丽:《国家权力的介入与社区概念嬗变——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反思》,《学术界》2010年第6期。
    [11]胡申生:《社区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4-45页。
    [12]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20][45]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4]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15][17]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6]田甜、李博、左停:《农地确权中政府目标与乡土惯习的冲突与调适——以江西A村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8][27][32]李远行:《“造神”?抑或“请神”?——关于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的探讨》,《学术界》2004年第2期。
    [19][22][81]折晓叶:《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1][43][44][47][48][49][50][54][56][78][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1、13-25、13-25、13-25、13-25、67-81、82-93、145-160、67-81页。
    [23]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5]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33]李远行:《互构与博弈——当代中国农村组织的研究与建构》,《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28]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9]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30]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77-181页。
    [31][46][日]福武直:《日本農村の社会的性格》,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9年,第49-65、49-65页。
    [3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80页。
    [35][77]龙钰、冯颜利:《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求实》2014年第7期。
    [36]辛逸:《人民公社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7期。
    [41]卢艳齐、刘林涵:《论乡村治理中的宗族治理权威重塑——基于江西省S镇祠堂重修之风的调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42]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2-69、116-119页。
    [51]费孝通:《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赵旭东、秦志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7-53、71-85、109-113页。
    [52][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66页;杨春宇、胡鸿保:《弗里德曼及其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兼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开放时代》2001年第11期。
    [53][55]杨春宇、胡鸿保:《弗里德曼及其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兼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开放时代》2001年第11期。
    [58][59][60][72][8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3-96、93-96、93-104、104-109、93-109页。
    [61]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1-129页。
    [62]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5期。
    [63][65][66][67][68][69][70][74][75][76][79][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11、5-11、11-21、21-40、40-55、40-55、40-55、127-150、150-172、150-172、127-150页。
    [7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4-300页。
    [83]姜文清:《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5期。
    [84]李金铮:《传统与变迁:近代冀中定县集市的数量、结构与交易》,《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1年第12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