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下的“形式”——语用学视野下武汉大学老斋舍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orm” Under the “Situation”:Research on the Old Dormi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 作者:童乔慧 ; 周瑛
  • 英文作者:Tong Qiaohui;Zhou Ying;
  • 关键词:武汉大学老斋舍 ; 社会形势 ; 建筑形式 ; 语用学 ; 经典性 ; 关联性
  • 英文关键词:The old dormitory of Wuhan University;;Social situation;;Architectural form;;Pragmatics;;Classicality;;Relevance
  • 中文刊名:HZJZ
  • 英文刊名:Huazhong Architecture
  • 机构: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0
  • 出版单位:华中建筑
  • 年:2018
  • 期:v.36;No.248
  • 语种:中文;
  • 页:HZJZ201801026
  • 页数:5
  • CN:01
  • ISSN:42-1228/TU
  • 分类号:118-122
摘要
建筑形式作为社会形势的载体符号,能够棱角分明地刻画出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化。该文通过考证武汉大学老斋舍建造之初的社会形势,在语用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老斋舍从形式上表达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背景下,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方式,探求其在建筑创作上对民族符号运用的思维路径,从而得出当代中国建筑民族性符号表达所需要的"形"与"神"的经典性原则和"物"与"我"的关联性原则,以期为我国民族性符号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Architectural form as the carrier of social situation symbol,is able to clearly depict the soci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In this article,through studying the original social situation about the old dormitory of Wuhan University,we reexamine the heritage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form of the old dormi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and we also explore the creative thinking path,we conclude that the classic principle of "form" and "connotation",and the relevance principle of "space" and "people" are necessary in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nationality symbol of the time.We hope it can provide national symbol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引文
[1]勃罗德彭特,等.符号·象征与建筑[M].乐民成,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陈明章.国立武汉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1.
    [4]国立武汉大学编.国立武汉大学周刊(1-367期)[N].1928.12-1947.05.
    [5]黄经南,周恒,王国恩.武汉大学校园空间特色研究[J].新建筑,2012(5):41-44.
    [6]李传义.武汉大学校园初创规划及建筑[J].华中建筑,1987(2):68-73.
    [7]李晓红,陈协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8]刘珊珊,黄晓.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师开尔斯研究[J].建筑史,2014(1):164-181.
    [9]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黄天源,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2]南京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3]Stephen Sennott.Encyclopedia of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Routledge.205.
    [14]王贵祥.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J].建筑师,2005(116):32-39.
    [15]徐正榜.武大逸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16]杨秉德.从凯尔斯到沈国尧——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述评[J].新建筑,2000(1):61-64.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P.16。转引自《现代建筑理论》,详见参考文献[9]。
    (2)《首都计划》是1927年(民国十六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发布的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也。……文化之为物,大都隐具于思想艺术之中。原无迹象可见,为思想艺术所寄之具体物,亦未始无从表出之。而最足以表示之者,又无如建筑物之显著,故凡具有悠久历史之国家,其中固有之建筑之术,固当保存勿替,更当发扬而光大之。”详见参考文献[12],P60。
    (4)在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中,确定武汉大学一期建筑包括:实验室房屋两座、寄宿舍(老斋舍)三座(学生宿舍2座、教员宿舍一座)、教职员住宅、发动机厂、小机器厂、自来水煤气厂。出自本校及武汉政治分会有关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文件,武汉大学档案馆,1928。
    (5)转引自《从凯尔斯到沈国尧_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述评》,详见参考文献[16]。
    (6)刘树杞,1890-1935,字楚青,湖北蒲圻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春任湖北教育厅厅长,7月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任代理校长,与李四光一起选定珞珈山为新校址。
    (7)武汉大学周刊[J],中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日,第六期,武汉大学档案馆。
    (8)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指派成立了“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担任委员长,1928年11月28日在建设厅召开第一次会议,当时出席人员有:李四光、张难先、胡宗铎、叶雅各、石瑛、刘树杞
    (9)出自本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谈话会记事录。武汉大学周刊[J],中华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三日,第一期,武汉大学档案馆。
    (10)武汉大学周刊[J],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第一二九期,武汉大学档案馆。
    (11)2005年,亚拉伯汗之子、美国工程院院士奥特夫·莱文斯比尔,将177张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工程图纸捐给武汉大学,经湖北省文物管理部门鉴定,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2)(13)(15)《首都计划》中关于建筑形式之选择篇,P62-63。
    (14)“鲍扎”(Ecole des Beaux-Ar ts),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之谐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学校园正经历从哥特式学院风格(college)向鲍扎式大学风格(university)的转变。随着早期松散布局的学院式校园建筑出现弊端,严谨轴线,古典风格的建筑更适合学校,鲍扎式校园显示出的强烈纪念性更能满足建设者的宏伟要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