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御殿听政:南宋前期中枢日常政务的重建与运作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韩冠群
  • 关键词:御殿听政 ; 宫城殿宇 ; 流程 ; 运作
  • 中文刊名:LISI
  • 英文刊名:History Teaching
  • 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16
  • 出版单位: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 年:2019
  • 期:No.807
  • 语种:中文;
  • 页:LISI201901009
  • 页数:8
  • CN:01
  • ISSN:12-1010/G4
  • 分类号:46-53
摘要
御殿听政是宋代君主最重要的政务处理活动之一,南宋前期中枢日常政务的制度化是伴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以及临安宫城殿宇的修筑而在孝宗朝基本完成的。因其御殿频率之高,听政时间之长,内引臣僚班次之多,对晚朝的充分利用,参与朝政的主动性高,宋孝宗成为两宋诸帝中极为勤勉的代表。但是,宋孝宗亲揽权纲、躬亲庶务的做法也引起了士大夫对君相权力边界的众多议论,从而影响了此后的中枢政局。
        
引文
(1)这一观点已算得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国外学者中,日本学者论述最为集中。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继承发展内藤湖南的观点,影响很大。详见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中文译本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1页。
    (2)朱瑞熙先生最早关注了这一课题,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他将宋代君主视朝听政分为前殿视朝听政、内殿视朝听政、后殿再坐、百官大起居等形式,但将礼仪性的活动和具有实质意义的御殿听政杂糅,略显凌乱。平田茂树从政治空间的角度考察了御前会议在君臣交流中的位置(《宋代的政治空间:皇帝与臣僚交流方式的变化》,《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而对此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周佳的专著《北宋中央日常政务运行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其对北宋君主御殿听政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皇帝听政频率等问题讨论颇为详细,对南宋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价值。详见第一至三章。王化雨以选德殿为中心考察了南宋的宫廷建筑布局对君臣奏对产生的影响,其中涉及孝宗朝的君臣奏对,但只是侧重于选德殿,未能完全展开论述(王化雨:《南宋宫廷的建筑布局与君臣奏对——以选德殿为中心》,《史林》2012年第4期)。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高宗恭俭》,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1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建炎三年九月朔”条,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47页。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丙子”条,第474页。
    (4)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47,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1379页。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9绍兴三年六月丙戌”条,第1886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5绍兴七年十月丁酉”条,第2147页。
    (7)北宋都城开封各个殿宇的功能与君主御殿听政的流程紧密相连。相关研究参见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第99~106页;[日]平田茂树:《宋代的政治空间:皇帝与臣僚交流方式的变化》,《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周佳:《北宋前期日朝的形成与运行》,《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以及氏著《北宋中央日常政务运行研究》,第31~43页。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庚子”条,第2782页。
    (2)王应麟:《玉海》卷160,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2952页。
    (3)详见《宋史·地理志》《宋会要辑稿》《咸淳临安志》等记载。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丙辰”条,第1325页。
    (5)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05页。
    (6)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1《宫阙一》,《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58~3359页。
    (7)吴自牧:《梦粱录》卷8《大内》,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92页。
    (8)楼钥:《楼钥集》卷97《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顾大朋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685页。
    (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四五,刘琳、刁忠民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734页。
    (2)《宋会要辑稿》仪制一,第2304页。
    (3)邓小南主编:《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序言第5页。
    (4)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如此完备的史料,也并非记载下皇帝每次常朝的所有议事经过,周必大的记载主要围绕着君臣共同商议处理宋高宗陵寝的修建以及谥号的选择为中心。而且在宋高宗下葬永思陵之后,周必大记载的每个月常朝的次数就大大减少。但这并不能证明孝宗常朝次数大减,而只是周必大选取了与丧礼相关的事实来记载而已。例如淳熙十五年十一月,见于记载的皇帝御后殿视事只有两次,十二月也仅有三次。这显然并非孝宗皇帝常朝的实情。
    (1)(2)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72《思陵录》上,收入《宋集珍本丛刊》(第5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698~703、695 ~698页。按:干支纪日后的括号内的数字为笔者所加,为对应的阴历日期。
    (3)《宋史》卷34《孝宗本纪二》,第646页。
    (1)南宋诸帝中,孝宗以勤政最为受到臣僚认可。在实际政务中,宋孝宗要求臣僚在退朝之后再次入内殿奏事,这是此前和此后的皇帝很少做到的。宋高宗虽开创了晚朝的做法,但晚朝实行的最为持久的仍然是宋孝宗。如此看来,宋孝宗每日临朝的时间之长确实超过其他皇帝。
    (2)佚名:《宋史全文》卷24上,汪圣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01页。
    (3)王化雨对南宋皇帝的选德殿议事有详细讨论,其中涉及孝宗朝。详见其《南宋宫廷的建筑布局与君臣奏对——以选德殿为中心》,《史林》2012年第4期。
    (4)(5)《宋史全文》卷24下,第2020、2024页。
    (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2《己酉传位录》,第521页。
    (7)吴泳:《鹤林集》卷19《论今日未及于孝宗者六事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3页。
    (1)《宋史全文》卷24下,第2026页。
    (2)《宋史全文》卷25上,第2085页。
    (3)《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46《奉诏录一》,第465页。
    (4)《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47《奉诏录二》,第490页。
    (5)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1《刘文简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6)(7)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5《考史》,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99、1715页。
    (8)《宋史》卷394《林栗传》,第12027页。
    (9)《宋史》卷397《徐谊传》,第12083页。
    (10)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85页。
    (11)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52,第726页。
    (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1《庚子应诏封事淳熙七年四月》,收入《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87页。
    (2)(4)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145,第1917、1921页。
    (3)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卷3《淳熙四年轮对札子一》,收入《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5)(7)《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3《孝宗与近臣论德仁功利》,第540页。
    (6)《宋史》卷387《黄洽传》,第11874页。
    (8)楼钥:《楼钥集》卷106《端明殿学士致仕赠资政殿学士黄公墓志铭》,顾大朋点校,第1832~1833页。
    (9)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4《经筵留身面陈四事札子》,收入《朱子全书》,第68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