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欧人权观的视域分野、拓界、融合与交汇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常健
  • 关键词:人权观念 ; 欧洲人权观 ; 中国人权观 ; 视域拓界 ; 视域融合
  • 中文刊名:SSJI
  • 英文刊名:Academics
  • 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学术界
  • 年:2019
  • 期:No.254
  • 基金: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研究”(课题号:631927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发展中国家人权发展道路研究”(课题号:6318207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JI201907018
  • 页数:10
  • CN:07
  • ISSN:34-1004/C
  • 分类号:161-170
摘要
中欧人权观源自具有不同视域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底色是整体主义和民生主义,欧洲近代文化的视域底色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整体民生主义的人权观以人民整体的生存权为核心权利,重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以及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用社会义务限制个人对权利的行使,相信国家是保障人权的积极力量。与此相对照,欧洲个人自由主义人权观以个人的自由权利为核心权利,重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和欧洲自由公民的权利保障,用个人权利限制对个人义务的要求,将人权作为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近代以来,中欧人权观都经历了各自的视域拓界。中国人权观从整体民生主义走向了发展主义,欧洲人权观从个人自由主义走向了后现代主义。中欧人权观在各自视域拓界中与对方的视域融合,扩大了中欧人权观的视域交汇区域。中欧立足于人类共同问题的挑战,将会通过相互理解和相互启发,不断形成新的视域交汇区域。
        
引文
[1]参见常健、李国山编著:《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2-333页。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45页。
    [3]《荀子·王制篇》。
    [4]《孟子·公孙丑上》。
    [5]《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6][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7][明]宋濂等撰:《元史·食货一》。
    [8]《尚书译注·五子之歌》。
    [9]《管子·霸言》。
    [10]《荀子·哀公篇》。
    [11]《荀子·大略》。
    [12]《孟子·尽心下》。
    [13]《老子·四十九章》。
    [14]《管子·牧民》。
    [15]《二程文集》卷五。
    [16]《论语·学而篇》。
    [17]《孟子·公孙丑下》。
    [18]《荀子·天论篇》。
    [19]《中庸·天命章》。
    [20]《汉书·楚元王列传》。
    [21]《论语·颜渊篇》。
    [22]《论语·雍也篇》。
    [23]《墨子·尚贤下》。
    [24]《礼记·礼运》。
    [25][美]艾伦·德肖维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黄煜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页。
    [2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页。
    [27]《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9页。
    [28]王试:《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页。
    [29][32]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集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30-31、675页。
    [30][31]康有为:《大同书》,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年,第157、55页。
    [33]《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1页。
    [34]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五编),格致新报馆印,第44页。转引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35]康有为:《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39-240页。
    [3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68页。
    [37]周安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8]李世安:《试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9]Jeremy Bentham,“Supply Without Burthern”,in W.stark(ed.),Jeremy Bentham’s Economic Writings,London,1952,p.334.
    [40][英]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42][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228-229页。
    [43][47]《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9、43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4页。
    [4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2-202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73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4页。
    [50][51]Jack Donnelly,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Fourth Edition,Westview Press,2013,pp.38-42,99.
    [52][美]纳斯鲍姆:《能力、权益与权利:补充和批判关系》,《人权》201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