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六畜驯养溯源——基于巴地动物考古材料的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ploration on History of Feeding Six Domestic Animals in Ba Ethnic Areas Based on Zooarchaeological Data
  • 作者:朱圣钟
  • 英文作者:Zhu Shengzhong;
  • 关键词:巴地 ; 六畜 ; 家畜喂养
  • 英文关键词:Ba ethnic areas;;six domestic animals;;domestic animal feeding
  • 中文刊名:NOSE
  •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 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历史地理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8-27 09:59
  • 出版单位:农业考古
  • 年:2018
  • 期:No.15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巴人分布迁徙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7BZS037)成果;;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生计方式变革与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4SKB061)
  • 语种:中文;
  • 页:NOSE201804005
  • 页数:8
  • CN:04
  • ISSN:36-1069/K
  • 分类号:36-43
摘要
本文依据近年来巴地出土的动物考古材料,对巴地马、牛、羊、猪(豕)、狗(犬)、鸡等六畜喂养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巴地六畜都是由当地相应野生动物物种驯化而来的;马的喂养最早可上溯到夏商周时期,牛、羊、猪(豕)、狗(犬)、鸡喂养起始时间大致在新石器时代,从而将巴地六畜喂养始源时间提前。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feeding six domestic animals including the horse, ox, goat, pig, dog and chook according to the zooarchaeological data in the Ba ethnic areas. It found that these six animals originated in Ba areas were domesticated from the local wild species, and the horses were raised i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while the other five animals were fed in the Neolithic Age. Accordingly, it concluded that the time of animal-raising in Ba ethnic areas can be put ahead.
引文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汉)史游撰.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5]武仙竹.长江三峡动物考古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巴东罗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六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五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李天元,冯晓波.土地湾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骨角器.秭归土地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公路考古报告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重庆市博物馆,合川县文化馆田野考古工作小组.合川东汉画象石墓[J].文物,1977,(2).
    [1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万州大坪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奉节白马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6]宜昌市文管处,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市前后坪古墓1981年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5,(2).
    [17]邱中郎,张玉萍,童永生.湖北省清江地区洞穴中的哺乳类化石报导[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2).
    [18]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9]李宣民,张森水.资阳人B地点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3(3).
    [20]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1]武仙竹,周国平.湖北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研究报告[J].人类学学报,2005,24,(3).
    [22]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秭归东门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3]赵冬菊.从三峡考古看巴人的生活习俗.三峡大学学报[J].人文社科版,2005,(4).
    [24]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5,(9).
    [25]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6]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7](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28]张森水,吴玉书,于浅黎等.铜梁旧石器遗址自然环境的探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20(2).
    [29]杨华.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0]陈少坤,庞丽波,贺存定等.重庆市盐井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典产地的新发现与时代解释[J].科学通报,2013,58(20).
    [31]董明星.湖北秭归孙家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J].人类学报,1999,18(2).
    [32]李天元.湖北枝城九道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与文物,1990,(1).
    [33]陈全家,王善才,张典维.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4]裴树文,高星,许春华,等.湖北建始高坪洞穴调查及其试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10,29(4).
    [35]杨宝成,黄锡全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6]武仙竹.神龙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98,17(2).
    [37]李天元,武仙竹.房县樟脑洞发现的旧石器[J].江汉考古,1985,(3).
    [38]武仙竹,吴秀杰,陈明慧,等.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2007,26(3).
    [39]李炎贤,计宏祥,李天元,等.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人类学学报,1998,17(2).
    [40]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等.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9.28(1).
    [41]汤英俊,宗冠福,雷遇鲁.汉水上游旧石器的新发现[J].人类学学报,1987,6(1).
    [4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门县博物馆.石门县燕儿洞旧石器遗址试掘[A].湖南考古辑刊.第6集[C].长沙:求索杂志社,1994.
    [43]王令红,林玉芬,长绍武等.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20(4).
    [4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都城背溪[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5]武仙竹.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动物群研究报告.秭归柳林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6]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巴东楠木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7]同号文,刘金毅.更新世末期哺乳动物群中绝灭中的有关问题[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8]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9]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石门县皂市下层新石器遗存[J]考古,1986,(1).
    [5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2002[C].长沙:岳麓书社,2004.
    [51]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2]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53]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4]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13[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55]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6]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7]林向.大溪文化与巫山大溪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58]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9]赵静芳,袁东山.玉溪遗址动物骨骼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2012,(3).
    [60]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酉阳清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陕南考古报告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62]陕西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3]付罗文,袁靖.重庆忠县中坝动物遗存的研究[J].考古,2006,(1).
    [6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5]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何光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6]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7]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卜庄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8]黄象洪.路家河遗址出土动物遗骸鉴定报告.宜昌路家河:长江三峡考古发掘报告[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9]巴家云.汉代四川农业方面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文物,1988,(6).
    [7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1]武仙竹,周兴明,王运辅.湖北郧县伏龙观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人类学学报,2008,27(1).
    [72]武仙竹,吴秀杰,王运辅,等.郧西人遗址动物群与古环境[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73]王善才.清江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5]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考古队.四川巫山县魏家梁子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6,(8).
    [77]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巴东红庙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8]袁靖,孟华平.庙坪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秭归庙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9]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县杨家湾新时期时代遗址[J].江汉考古,1984,(4).
    [8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1,(4).
    [81]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宜昌县清水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A].葛洲坝工程考古成果汇编[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82]陈全家.雷家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巴东雷家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3]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8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5]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忠县翠屏山崖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重庆万州区青龙嘴墓地考古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0,(1).
    [87]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奉节宝塔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8]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9]魏达议,段诚中.四川出土有关古代养猪的文物[J].农业考古.1982,(2).
    [90]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J].文物,1979,(12).
    [91]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92](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