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南部初夏和盛夏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agnosis and comparison of rainstorm process in early and middle summer at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haanxi Province
  • 作者:刘嘉慧敏 ; 马晓华 ; 黄少妮 ; 肖贻青 ; 戴昌明
  • 英文作者:LIU Jia-huimin;MA Xiao-hua;HUANG Shao-ni;XIAO Yi-qing;Dai Chang-ming;
  • 关键词:初夏暴雨 ; 盛夏暴雨 ; 环流形势 ; 物理量 ; 红外云顶亮温
  • 中文刊名:SXQ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
  • 机构:陕西省气象台;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陕西气象
  • 年:2019
  • 期:No.321
  • 基金:陕西省气象局重点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7Y-1)
  • 语种:中文;
  • 页:SXQI201901001
  • 页数:11
  • CN:01
  • ISSN:61-1282/P
  • 分类号:3-13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红外云顶亮温(TBB)以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陕西中南部2013年5月25—26日初夏暴雨过程("0525"过程)和2011年8月3—4日盛夏暴雨过程("0804"过程)的成因差异。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都受低槽影响并配合低涡东移;但"0804"过程是一次中尺度对流降水造成的暴雨过程,中低层西风带系统明显偏强,"0525"过程是与西南涡发展有关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0804"过程中我国东南沿海有台风生成发展,阻挡了西风带环流系统的移动,稳定维持有利的降水形势。两次过程低层都伴有西南急流的稳定维持,但"0804"过程急流强度更强,维持时间更久。两次暴雨过程除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之外,"0804"过程还存在一条来自南海的水汽通道,水汽条件更好。盛夏暴雨呈现出明显的高温高湿特点,具有明显的位势不稳定。两次暴雨过程中都伴随高空干冷空气侵入过程,"0804"过程干侵入更强。从云团演变来看两次过程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斜压叶状云系,而"0525"过程云系结构松散,发展不够深厚。"0804"过程云系密实,TBB中心最低达-65℃,云体发展非常深厚,激发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0804"过程强降水的直接原因。尽管"0525"过程能量条件较"0804"过程差,但仍需关注中纬度系统(低槽、西南涡等)的快速发展和稳定维持,还需关注高空冷空气的干侵入作用。这对低层系统加深发展起到增幅作用,有利于降水加强。这也是初夏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引文
[1]侯建忠,井宇,陈小婷,等.2016年商洛“7·30”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综合分析及预报着眼点探讨[J].陕西气象,2017(5):1-5.
    [2]李明,高维英,王兴慧.西北涡和登陆台风共同影响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16(5):1-6.
    [3]矫梅燕,毕宝贵,鲍媛媛,等.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3):475-490.
    [4]毕宝贵,刘月魏,李泽椿.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J].大气科学,2004,28(5):747-760.
    [5]肖湘卉,武麦凤,王旭仙,等.关中初夏一次连阴雨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8(6):16-18.
    [6]乔林,陈涛,路秀娟.黔西南一次中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9,33(3):537-550.
    [7]李明,张涛,魏杰平.2008年初夏孝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与诊断[J].暴雨灾害,2009,28(1):51-57.
    [8]梁生俊,王培,高守亭.—次陕西初夏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1):12-22.
    [9]张雅斌,马晓华,冉令坤,等.关中地区两次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6,35(3):708-725.
    [10]周明飞,杜小玲,熊伟.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J].气象,2014,40(2):186-195.
    [11]梁红丽,许美玲,吕爱民,等.孟加拉湾风暴引发云南初夏强降水初探[J].高原气象,2014,333(5):1240-1250.
    [12]杜继稳.陕西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3]胡淑兰,李社宏,武麦凤,等.陕西中北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2(2):287-293.
    [14]许新田,刘瑞芳,郭大梅,等.陕西一次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2,34(9):40-46.
    [15]侯建忠,张弘,李明娟,等.台风活动对陕西重大洪灾事件影响的综合分析[J].气象,2010,36(9):94-99.
    [16]顾清源,肖递祥,黄楚惠,等.低空急流在副高西北侧连续性暴雨中的触发作用[J].气象,2009,35(4):59-67.
    [17]杜继稳,李明娟,张弘,等.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地面能量场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4):453-457.
    [18]井喜,屠妮妮,井宇,等.中国MCC时空分布与天气学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6):1597-1607.
    [19]任素玲,蒋建莹,许建民.卫星水汽通道探测所揭示的高空流场在南亚高压东侧强降水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2014,6(4):697-705.
    [20]吴国雄,蔡雅萍,唐晓青.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5,53(4):387-404.
    [21]余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新一代天气雷达原理与应用讲义[M].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