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的南海——南海渔民跨海流动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outh China Sea as a network: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sea-crossing flow of the Chinese fisherm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作者:王利兵
  • 英文作者:WANG Li-b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区域 ; 网络 ; 南海渔民 ; 《更路簿》 ; 跨海流动
  • 英文关键词:area;;network;;fisherm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nglubu(Navigation Guid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transoceanic flow
  • 中文刊名:YN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15
  • 出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0;No.27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海渔民的跨海流动与互动研究”(16CSH057)
  • 语种:中文;
  • 页:YNSF201804006
  • 页数:11
  • CN:04
  • ISSN:53-1003/C
  • 分类号:42-52
摘要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渔民生产作业的重要渔场,是渔民生活的家园。由海南渔民记录和世代传抄之《更路簿》详细记载了中国渔民跨海流动作业的各种线路和规则,为我们呈现了一张点、线、面相结合的复杂南海交通网络。历史上海南渔民还集渔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于一身,频繁前往东南亚国家开展贸易互动,建构出一张覆盖整个环南中国海的跨海贸易网络。在海南渔民的南海交通网络与跨海贸易网络中,同时还交叉有宗教网络、移民网络、亲属网络、族群网络等其他文化网络,这些形式各异的亚网络共同形塑出了一张南海海洋网络。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an important fishing ground and homeland of Chinese fishermen.The book Genglubu(Navigation Guid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recorded and copied by Hainan fishermen contains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various sea routes and rules of the sea-crossing flow of the Chinese fisherm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and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transportation network of the South China Sea.Moreover,Hainan fishermen engaged in both fishery production and commerce,frequently went to Southeast Asia for trade,and constructed a transoceanic trading network over the entire South China Sea.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in history existed as a bottom-up interactive network including a number of structural elements of religions,migrants,kinship,and ethnic groups,of which the fishermen were the main element of this network.
引文
(1)麻国庆.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N].南方日报,2015-5-20.
    (2)林惠祥.福建武平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厦门大学学报,1956,(4);林惠祥.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J].考古学报,1958,(3).
    (3)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335.
    (4)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全二册)[M].吴小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滨下武志等.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
    (2)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Prasenjit Duara.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4)刘宏.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6;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6)朱杰勤.中外关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戴一峰.中国海商与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兼论亚洲历史的重建[J].东南学术,1994,(4);戴一峰.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研究论纲[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海外华商网络系列研究之一[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庄国土.论15~19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海外华商网络系列研究之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7)韩兴勇.张謇“渔权即海权”渔业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1)辉明和廖大珂通过梳理近代西方文献中有关南海渔民活动的记录,发现南海长期以来都是海南渔民的家园,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人海相依的画卷。参见辉明,廖大珂.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海南人的家园[J].文史哲,2015,(2).
    (2)潭门镇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隶属海南省琼海市,其境内潭门港是中国陆地上距离南海诸岛距离最近的港口之一。自风帆时代以来,潭门渔民一直维持在西南沙群岛开展生产作业的历史传统,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连续开发西南沙群岛的渔民群体。
    (3)王利兵.南海航道更路经研究---以苏德柳本《更路簿》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
    (4)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曾昭璇,曾宪珊.清《顺风得利》(王国昌抄本)更路簿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1).
    (5)本文所用苏本《更路簿》与王本《更路簿》版本分别拍摄抄录于琼海市文联卢传福先生以及潭门王诗桃之孙王振忠先生家中,在此特别感谢两位先生的帮助。
    (6)王利兵.南海航道更路经研究---以苏德柳本《更路簿》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
    (7)原抄本中有2条重复线路,故未计算在内。
    (1)李华.中国海南诸岛[M].香港:上海书局有限公司,1974:26.
    (2)北礁附近海域过去曾是商队航行的主要航道,因其周围暗礁遍布,很多过往船只经常在此触礁搁浅或沉没。新中国成立后,潭门渔民在此一带作业时曾经常发现沉船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石器和钱币。
    (1)Horsburgh曾在《印度指南》中记载:“东岛地势低平,长满小灌木,岛中央有一眼水质很好的泉井,旁边长着3颗椰子树。”参见James Horsburgh.The India Directory,Vol.2[M].London:H.Allen,1843:358.除此之外,英国学者Findlay也有过类似记载:“东北季风季节里,在东岛可以找到很好泊地,水深8~10英寻,海岸之外大约半英里是珊瑚礁。东岛的中心有优质的泉水,Horsburgh提到,岛上有一口由海南渔民挖掘的水井,靠近一颗低矮的椰子树旁,通过它海水被过滤成淡水。”参见Alexander G.Findlay.A directory for the navigation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China,and Japan:from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Sunda,and the passages east of Java to Canton,Shanghai,the Yellow Sea,and Japan,with descriptions of the winds,monsoons,and currents,and general instructions for the various channels,harbours,etc[M].London:R.H.Laurie,1878:643.
    (2)笔者按:琛航岛、晋卿岛、珊瑚岛和甘泉岛等岛屿过去曾是潭门渔民站峙,站峙是渔民俗称,意思是驻岛,峙的意思是鸟屿和生活的主要岛屿。据当地老渔民回忆,过去这些岛屿上也都有渔民建立的庙宇。
    (1)在既有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中,有关海南人跨海流动和贸易的系统研究和记录很少,只有在海外交通史的研究资料中可以零星见到些许记载和介绍。至于为何当前关于东南亚海南人的研究成果较少,法国著名汉学家苏尔梦(Claudine Salmon)教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19世纪以前的东南亚海南人很难与其他移民族群区别开来,二是海南人因生活贫穷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故对其记录很少。参见Claudine Salmon.Les Hainanais en Asie du Sud-Est:De la navigation a l’implantation[A].par herausgegeben von Claudine Salmon/Roderich ptak,HAINAN:De la Chine a l’Asie du Sud-Est Von China nach Sudostasien[C].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01:199.在此特别感谢苏尔梦教授惠赐资料,同时感谢马跃帮助翻译。
    (2)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11.
    (1)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93~195.
    (2)类似海洋文化生态适应的研究可参见弗斯关于波利尼西亚人制造独木舟的研究。见弗斯.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5~54.
    (3)叶显恩.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151.
    (4)沈立新.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135.
    (5)克劳婷·苏尔梦、米拉·希拉达尔塔.巴厘的海南人:鲜为人知的社群[A].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2~41.
    (6)有关海南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分期、原因和发展,可参见Claudine Salmon.Les Hainanais en Asie du Sud-Est:De la navigation a l’implantation[A].par herausgegeben von Claudine Salmon/Roderich ptak,HAINAN:De la Chine a l’Asie du Sud-Est Von China nach Sudostasien[C].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01:197~253.
    (7)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02~103.
    (1)克劳婷·苏尔梦、米拉·希拉达尔塔.巴厘的海南人:鲜为人知的社群[A].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2;陈杰.两头家:华南侨乡的家庭策略---以海南南来村为例[D].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论文,2008.
    (2)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M].吴小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07~231.
    (3)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M].吴小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2.
    (4)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08.
    (1)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15.
    (2)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240.
    (3)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241.
    (4)在碑文中,作者同时又称自己是福建晋江籍人士。对于这样一种矛盾的说法,钱江教授认为作者应该是闽南人,而不可能是海南人,因为“明末清初时期海南岛的本土经济并不发达,更遑论拥有庞大的船队来发展对外贸易。”(参见钱江.“十七至十九世纪初越南沿海的中国帆船贸易”,载刘序枫.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5:306.)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一定合理,因为据笔者的调查,海南岛东部沿海很多人都是明朝自福建移民而来,所以自称“海南舶主”的碑文作者又说自己是福建晋江籍人士并不矛盾。
    (5)海南人在由海南前往东南亚的航海过程中,经常会顺着沿岸采伐木材和原材料以制造帆船。通常情况下,一艘帆船只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然后他们会利用新造的帆船从东南亚装载货物回海南或广东出售,有时他们会将帆船连同货物一起出售。参见Charles Gutzlaff.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1833,With Notices of Siam,Corea,and the Loo-Choo Islands[M].London:Frederic Westley and H.H.Davis,1834,p.113.
    (1)王利兵.流动的神明:南海渔民的海神兄弟公信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王利兵.流动与边界:南海渔民的跨界互动[J].二十一世纪,2017,(160).
    (1)杜赞奇.作为网络的亚洲:过去的将来时[EB/OL].http://www.ohistory.org/newsdetail.aspx?id=926.
    (2)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J].民族研究,201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