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月刊与20世纪40年代华南文学——阶段性、地域化文学史写作路向的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terature Life and South China Literature in 1940s:Exploration 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History Writing
  • 作者:王丹
  • 英文作者:WANG Da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关键词:《文艺生活》 ; 40年代华南文学 ; 阶段性 ; 地域化 ; 地域文学史
  • 英文关键词:Literature Life;;South China Literature in 1940s;;Stage Characteristics;;Regionalization;;Regional Literature History
  • 中文刊名:DB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9
  • 出版单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98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1041)
  • 语种:中文;
  • 页:DBSS201902012
  • 页数:8
  • CN:02
  • ISSN:22-1062/C
  • 分类号:77-84
摘要
作为跨越40年代、行走华南的文学期刊,《文艺生活》月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化特点,其期刊文本所展示的文学图景既线性地呈现了40年代对日抗战、解放战争、中共建政三个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幻,又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表现出了独特的华南地域个性和精神风貌,是40年代华南文学的缩影。考察《文艺生活》和40年代华南文学的关系对于描述和构筑40年代华南文学史具有架构设置和内容构成等方面的启示。由期刊文学和时代文学的关系去探索地域文学史的写作路向是对学界重构现代文学研究框架和回归客观真实、文学本体的文学史写作诉求的回应。
        As a literature journal which was popular in Southern China in 1940 s,Literature Life is impressive for its stage and regional character.This journal demonstrates the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Anti-Japanese War,civil war and the funding of PRC.It also gives a view of zone individuality and spirituality in Southern Chin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Life and south China literature can make us understand the frame and content of literature history in southern China in 1940 s.To study literature history from the relationship from time and region can enable us to reconstruct the framework for literature.
引文
[1]曾大兴.“地域文学”的内涵及研究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刘保亮.论地域作家的文化身份[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3]乔力,武卫华.论地域文学史学的研究方法[J].理论学刊,2006(12).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王丹.港版《文艺生活》月刊与战后香港文学[J].学术研究,2014(9).
    [6]刘增人.四十年代文学期刊扫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2).
    [7]孟繁华.总序二:《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A].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8]周葱秀,涂明.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9]林焕平.论当前中国文艺的主题[J].文艺生活(光复版)第16期,1947-08.
    [10]夏衍.坐电车跑野马[A].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上册)[C].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
    [11]许定铭.《文艺生活》月刊[N].大公报,2008-06-03(副刊).
    [12]司马文森.编者·作者·读者[J].文艺生活(光复版)第1期,1946-01-01.
    [13]编者.编后小记[J].文艺生活(光复版)第8期,1946-09.
    [14]司马文森.《文生》一年[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0,11期合刊,1949-02-15.
    [15]编者.复刊词[J].文艺生活(穗新版)第1期,1950-02.
    [16]司马文森.《文生》半年[J].文艺生活(穗新版)第6期,1950-07.
    [17]司马文森.文艺工作者怎样迎接华南解放?——为纪念“五四”三十年作[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4期,1949-05-15.
    [18]编者.从《复仇记》谈起[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5期,1949-05-20.
    [19]司马文森.迎接华南解放[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7期,1949-08-25.
    [20]编者.文工大会闭幕以后[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6期,1949-07-15.
    [21]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国共内战时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三人谈[A].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上册)[C].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
    [22]黄万华.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
    [23]编者.请大家发表意见[J].文艺生活(海外版)第17期,1949-08-25.
    [24]张鸿声,李明刚.“文学—史学—地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16(004).
    [25]朱德发.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J].江汉论坛,2015(7).
    [26]胡希东.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1)参看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参看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图志》,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1)“在自然地理上广义的华南地区指南岭以南及武夷山以东之地,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见张占斌、蒋建农主编:《毛泽东选集大辞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3页。
    (2)其中,光复版第1—18期和海外版第1—5期,即1946-01-01至1948-07-07是和陈残云合编。
    (3)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文艺生活》月刊共出了59期。因为1950年7月出版的穗新版第6期,也就是《文艺生活》最后一期,封面上标明的就是“新6号总五十九期”。而这其实源于编辑在出光复版第13期(1947.4)时排序的错误,因为第11、12期出的是合刊,所以第13期就应是总第30期,而不是总第31期。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出合刊,编辑觉得顺延下去,合刊也算两期。但在后来出版的海外版《文艺生活》时,第3、4期,10、11期,18、19期也都是合刊,编辑在排序时则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合刊在总期数排序上算作一期了。这就导致《文艺生活》实际出了58期,而在最后一期上标明的则是59期。
    (1)参看笔者相关论文:《绝望与希望之间:战时国统区知识分子的战争人生心灵体验——桂林版〈文艺生活〉月刊中的诗歌、散文考察》,《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路向调整与文学多元化:桂林版〈文艺生活〉中的抗战文学》,《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论“妇女回家”论争背景下新知识女性成长小说——以桂林版〈文艺生活〉月刊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参看笔者论文:《港版〈文艺生活〉月刊与战后香港文学》,《学术研究》,2014年第9期。
    (2)参看笔者相关论文:《〈讲话〉在战后香港的反响:人民文艺思想的再阐释》,《当代文坛》,2014年第3期;《论战后香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文艺生活〉月刊为主要载体的考察》,《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论20世纪40 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
    (1)参看张均:《〈文艺生活〉的复刊、“新生”与停刊》,长江学术,2014年第3期。
    (2)参看笔者相关论文:《文人主导下的群体性办刊模式——20世纪40年代港版〈文艺生活〉的办刊模式及其省思》,《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构建“引领性文学平台”——港版〈文艺生活〉月刊与读者型文学社团的出现》,《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