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与“走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uning away” and “Going ou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100 Years
  • 作者:黄万华
  • 英文作者:HUANG Wan-hua;
  •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 ; 百年历史 ; 中国性 ; 本土性
  • 中文刊名:ZS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9;No.27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14ZDBO8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11AZD063)
  • 语种:中文;
  • 页:ZSDS201901005
  • 页数:12
  • CN:01
  • ISSN:44-1158/C
  • 分类号:43-54
摘要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有来无回"的"出走",而其前途和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叶落归根"。"落叶归根"联系着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和人生,"落地生根"则反映出海外华人社会在地化的成熟。前者会有浓厚甚至鲜明的"中国性",后者则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本土性"。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不断地走出"中国性"、走出"本土性"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中华民族文学的新形态,更走向文学的新境界。这种"出走"与"走出"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程。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分成三个历史时期,考察其"中国性"、"本土性"等的产生和走出"中国性"、"本土性"等依附的努力,能够更切实地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与价值。
        
引文
(1)杨松年:《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马华文文坛》,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五四文学与文化变迁研讨会”论文,1989年4月。
    (2)陈应德:《马华文学正名的争论》,《星洲日报·星云》1992年5月30日。
    (3)撕狮:《南洋华侨的祖家观念》,《新国民日报·荒岛》第28期,1927年9月27日。
    (4)张金燕:《南洋与文艺》,《新国民日报·荒岛》第10期,1927年3月25日。
    (5)曾圣提:《醒醒吧!星城的艺人》,《南洋商报·文艺周刊》第3期,1929年1月18日。
    (6)《南洋商报·文艺周刊》创刊号,1929年1月1日。
    (1)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2)曾圣提:《醒醒吧!星城的艺人》,《南洋商报》副刊《文艺周刊》第3期,1929年1月18日。
    (3)岳玉杰:《马华文学何以成就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4)黄一:《马华抗日救亡文学中的在地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
    (1)[美]韩小明:《美国华裔文学之根与花蕾》,转引自[美]尹晓煌著,徐颖果主译:《美国华裔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2)如华裔学者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合著中英文对照的《埃伦诗集:天使岛诗歌与华人移民史1910-1940》(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天使岛木屋诗进行了整理、校勘和英文翻译、注释,成为学术界研究天使岛诗歌的主要依据。
    (3)(4)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香港:三联书店,1992年,第319,319页。
    (1)黄万华:《在地和旅外:从“三史”看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4期。
    (2)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第87页。
    (3)《向马华文艺界建议》,《星洲日报·晨星》1947年2月24日。
    (1)方修:《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1987年,第75页。
    (2)1991年韦晕获第二届马华文学奖的评委会评语。转引自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4-135页。
    (3)陈鹏翔:《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独立后华文文学》,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第302页。
    (1)[印尼]慕·阿敏:《浅谈印尼华文文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代序)》,立锋主编:《印华诗文选》,香港:新绿图书社,1999年,第6页。
    (2)[越南]谢振煜:《越华文学三十五年》,《华文文学》2011年第3期。
    (3)转引自黄孟文、徐迺翔主编:《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第44页。
    (4)莫嘉丽:《抗战时期的马华文学:浓郁的中国色彩》,黄万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32页。
    (5)黄一:《马华抗日救亡文学中的在地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
    (6)[新加坡]孟季仲:《15人序》,[新加坡]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第37页。
    (7)[新加坡]流川:《15人序》,[新加坡]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第25页。
    (8)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年,第54页。
    (9)[新加坡]牧羚奴:《巨人·自序》,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第2-3页。
    (1)(2)[泰国]司马攻:《泰华文学漫谈》,曼谷:八音出版社,1994年,第11,15页。
    (1)黄万华:《本源与“他者”交流后的升华:欧洲华文文学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光大》,《南国学术》2016年第3期。
    (1)钟怡雯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2)曾翎龙:《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出版的10个关键词》,《文讯》第361期,2015年11月。
    (3)张错:《文化脉动》,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第139页。
    (4)黄灿然主编:《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诗歌卷·序》,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书局,2011年,第Ⅷ页。
    (5)[印尼]严唯真:《试谈印华文艺的性质及其走向》,立锋主编:《印华诗文选》,第17页。
    (1)东瑞:《花开花落梦里梦外》,[印尼]袁霓:《花梦》,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8页。
    (2)[印尼]阿玛敦·约西·赫梵达:《序》,[印尼]袁霓:《男人是一幅画》,雅加达:印华作家协会,2001年,第Ⅻ页。
    (3)[马来西亚]林春美:《给古人写信·读中文系的人》,马来西亚雨林小站,1995年。
    (4)[法]高行健:《没有主义》,《没有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6-7页。
    (5)[法]高行健:《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没有主义》,第1页。
    (6)[法]高行健:《文学与玄学·关于〈灵山〉》,《没有主义》,第201页。
    (1)(2)高宣扬、[法]程抱一著,张彤译:《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3,81-82页。
    (3)杨光:《欧阳昱访谈录》,《香港笔会》2000年6月号。
    (4)黄万华:《语言的舞者严歌苓》,严歌苓:《严歌苓自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