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国际法的协同进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Evolution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
  • 作者:何志鹏
  • 英文作者:HE Zhi-peng;
  • 关键词:中国 ; 国际法 ; 相互构建 ; 协同进化
  • 英文关键词:China;;international law;;mutual construction;;co-evolution
  • 中文刊名:JLDB
  • 英文刊名: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暨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年:2019
  • 期:v.59;No.27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VHQ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820010)
  • 语种:中文;
  • 页:JLDB201901001
  • 页数:15
  • CN:01
  • ISSN:22-1063/C
  • 分类号:7-20+221
摘要
自鸦片战争170余年以来,中国与国际法的接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与心态,也改变了国际法的体系与结构。中国从一个经济自足、文化封闭的状态起步,在国际法的压力和促动之下,发展工业、变革思想、践行法制,开启了步入现代性的历程。与此同时,中国对国际法日渐熟悉并参与一系列的国际法活动,成为国际舞台上逐渐受重视的行为体。中国最初遭遇国际法,深化和印证了国际法的西方主导性和实质的不公正性,但对于国际法的应用也为国际法实施的平等注入了新的元素。中国与国际法的积极互动引致了二者之间的协同进化。认知并运用国际法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步伐,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使国际法不断面临并应对新的挑战,也为国际法自身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很多新的智慧、新的力量。
        For more than 170 years,the influence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 has not been a one-way process,but a process of mutual construction and co-evolution.The contact betw een the tw o changed the pattern and ment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China's initial contacts with international law have deepened and confirmed the Western dominance and substantive unfairness of international law,and China's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has also injected new elements into the e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law.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acting and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law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China to move tow ar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t the same time,it has also raised some new issues,making international law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responding to new challenges,and providing many new pow er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Starting from a state of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nd cultural closure,China has developed a process of modernity under the pressure and urg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develop industry,change ideas,and practice the legal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e increasing familiarity wi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participation in a series of national legislative activitie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valued a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引文
[1]王铁崖:《国际法与中国:历史和当代》,王铁崖:《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张慎思:《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应当坚持》,《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4日第7版。
    [3]徐崇利:《“体系外国家”心态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贫困》,《政法论坛》,2006年5期。
    [4]王德利、高莹:《竞争进化与协同进化》,《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5]孙吉胜:《参与和互构: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探析》,《外交评论》,2015年。
    [6]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芙特:《国际关系精要》,潘忠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7]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于建胜、刘春蕊:《落日的挽歌——19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9] Werner W,Marieke de Hoon,Galán A.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Lawyers:Reading Martti Koskenniemi.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1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871—1918)》第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11]王玫黎:《国际法观念与近代中国法律改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1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917—1929)》第4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13] Lauterpacht H. Private Law Sources and Analogies of International Law: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ondon:Longmans,1927.
    [14]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1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8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16]赵建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关系》,《当代法学》,2014年6期。
    [17]苏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6期。
    [18]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
    [19]车丕照:《国际关系社会化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6期。
    [20]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29日第2版。
    [21] Brownlie C J.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8th 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22] Akehurst M P.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7th ed.). London:Routledge,1997.
    [23]王铁崖:《第三世界与国际法》,王铁崖:《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24]赵建文:《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学研究》,2010年6期。
    [25]《国际公法学》编写组:《国际公法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6]曾令良:《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和作用》,《中国法学》,2006年4期。
    [27]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法学研究》,1999年3期。
    [28]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
    [29]何志鹏、孙璐、王彦志等:《国际法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0] Henkin L. International Law:Politics and Values.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5.
    [31] Clapham A. Brierly’s Law of Nations(7th 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2]梁西主编:《国际法》(第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4] Hsü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6th 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5]余敏友:《联合国对战后秩序的发展与中国的贡献》,《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6期。
    (1)陈时夏(1876—1928)译,上海民智书局1911年版;商务印书馆1912、191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