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三重路径及其价值观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riple Path of the Formation of Young Marx's World View and Its Values
  • 作者:单连春
  • 英文作者:Shan Lianchun;
  •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 亨利希·马克思 ; 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 ; 维腾巴赫
  • 英文关键词:young Marx;;Henrich Marx;;Wester Warren;;Wittenbach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372
  •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不忘初心’思想与共产党人境界提升对策研究”(16JD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不忘初心’思想与共产党人境界提升的对策研究”(2017B4281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810012
  • 页数:6
  • CN:10
  • ISSN:32-1302/C
  • 分类号:80-85
摘要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以非凡的才能、渊博的学问、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博得同时代人敬佩;他冲破利己主义传统观念,选择为人类服务的高尚情怀与远大抱负在青年时期已经具备。在对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考察中发现,三个关键性人物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亨利希·马克思的家庭熏陶形成了马克思启蒙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威斯特华伦爵士的忘年交友谊启迪形成了马克思浪漫的自由主义精神;与维腾巴赫的师生情谊传道授业形成了马克思现实的民主主义精神。三重不同路径的叠加促进青年马克思树立了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价值观,也为马克思后来的世界观"两个转变"提供了思想质点。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世界观及其形成路径的探求,也为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积极的参照意义。
        As a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Marx was the admiration of his contemporaries with extraordinary talents,profound knowledge,keen insight and firm struggle spirit; He broke through the self-interested traditional ideas and chose to serve humanity in the youth. Where we can find that three key figure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young Marx's world view: Henrich Marx's family edification had forme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and Ludwig von Wester Warren's friendship had formed Marx's liberal spirit; and Wittenbach's teacher-student friendship had formed the democratic spirit. The three different paths not only promoted the values of human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young Marx,but also provided the basis for Marx's world view "two transformations". Today the exploration of Marx's world view and its formation path in the youth provides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 Communist faith.
引文
(1)(10)(14)(20)(2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51、187、651、82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9页。
    (3)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上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9-10页。
    (4)(5)(6)(7)(11)马克思:《马克思家书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9、9、31、9页。
    (8)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9)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2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3页。
    (12)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4页。
    (13)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1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0页。
    (18)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19)中央编译局马恩室:《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89年第2期。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
    (25)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28)孟庆仁:《现代唯物史观大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页。
    (29)(30)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