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间组玉佩的传承与变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Jade Pendant Sets from Han to Tang Dynasties
  • 作者:褚馨
  • 英文作者:Chu Xin
  • 关键词:组玉佩 ; 魏晋南北朝 ; 王粲 ; 四灵纹
  • 英文关键词:Jade pendant set Six Dynasties Wang Can Four-auspicious-animal motif
  • 中文刊名:KGYW
  • 英文刊名: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 机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 出版日期:2012-12-15
  • 出版单位:考古与文物
  • 年:2012
  • 期:No.194
  •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惠助
  • 语种:中文;
  • 页:KGYW201206012
  • 页数:13
  • CN:06
  • ISSN:61-1010/K
  • 分类号:89-101
摘要
本论文利用大量考古发现及重要的博物馆藏品,对六朝组玉佩做一细致、全面的研究,探讨其组合、形制及装饰风格的演变历程,帮助我们认知古代组玉佩制度在汉代以后流传与变革的具体情况。
        Based on a large quantity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and fine items from museum collections,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reful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jade pendant sets of the Six dynasties,their composition,form and decorative style,and the 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ancient jade pendant sets after the Han dynasty.
引文
[1]各墓葬的出处请见附表。
    [2]“四孔云头形佩”在一些报告和图录中被称为“蝙蝠形佩”,其与“三孔云头形佩”造型相近,为保持统一,本文均称其“云头形佩”,仅以钻孔数区分。
    [3]“珩”字在文献中多解释为组佩中上端的横构件,下系各佩,形状似磬,有提梁的作用.如《说文解字》“珩,佩上玉也”。《五礼通考》中“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蠙珠。”《国语》中“珩,佩上饰也,珩形似磬。”根据组佩复原图(见下文),四孔云头形佩最贴近文献中描述的“珩”,但其余两佩亦为横构件,故以“珩佩”统称之。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过5件墨书自铭“珩”的玉佩,其中3件为“S”形龙佩,均为一孔。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438-440.
    [4]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J].文物,2001(3):13-16,28-29.图三一-三五,图九七-一〇一.笔者曾于2008年8月在南京市博物馆上手观摩这一批玉器。
    [5]王志高,周裕兴,华国荣.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文物的初步认识[J].文物,2001(3):80-82.
    [6]《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戴圣.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14.
    [7]刘玉新.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1):7-17.这套组玉佩中四个主要构件目前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故图四中缺少了玉珠。
    [8]《三国志.王粲传》:“魏国既建,(粲)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98.西晋挚虞的《决疑要注》记录:“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同注:599.
    [9]a.古方.曹魏王粲所创玉佩样式及佩法[J].中国历史文物,2005(3):27-32.b.张润平.曹植墓出土的组玉佩[J].文物天地,2007(7):71-73.
    [10]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3(11):11-12.图版肆:1-5,8-9.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发掘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0-1-8(5).
    [12]璜佩在古代组玉佩中的地位显著,如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崧泽、良渚等史前文化中,玉璜与玉管、玉珠等配合使用,是颈胸间串饰的主体,见杨晶.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史前玉璜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4(5):27-37.西周时期,发展成由二璜至八璜不等,与玉管、玉珠等组合而成的多璜组玉佩,见孙机.周代组玉佩[J].文物,1998(4):4-14.东周、汉代的组玉佩中,各类动物形璜佩亦为横置,见拙作.战国S形龙佩的思考[J].中国历史文物,2010(2):34-41.
    [13]笔者认为,组玉佩中处于重要位置的主体构件,其造型、装饰往往突出且多变,如西周组佩中的璜,东周组佩中的虎形、龙形及龙凤合体佩,汉代组佩中的璧和璜。同样的情况亦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组佩中。
    [14]卢兆荫主編.中国玉器全集4:秦.汉-南北朝[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211.图二九六.
    [15]河北省沧州地区文化馆.河北省吴桥四座北朝墓葬[J].文物,1984(9):28.图八三:9.
    [16]墓志记载,吕思礼在西魏大统四年(557)去世,直至隋末大业十二年(616)迁葬于高阳原(今陕西西安).去世78年后才再次入葬,其墓制、陶俑、瓷器等是隋代风格,但这套随葬的组玉佩,从形制和组合来看,属北朝时期的风格,故笔者将此材料归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讨论。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吕思礼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6):27.图一四:1,3.
    [17]王士良虽卒于隋开皇元年(581),但他是北周的大将军,组玉佩风格属北周时期。见贠安志编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M].西安:陜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20.图二三八,二四〇.
    [18]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11):14.图三九:2,3.
    [19]玉珩中有10件类梯形佩,1件四孔云头形佩,1件三孔云头形佩,1件四孔花朵形珩。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46-150.图一二一,一二三,一二四.
    [20]金与玉组合,并伴以大量各类美石多为少数民族喜用的装饰风格。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女性贵族墓,随葬华丽的头饰和项饰,其耳环即是在玉的边缘包裹了一层金饰,见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92.
    [21]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J].文物,2001(3):13.图三一.
    [22]外径8.8、内径4.8、厚0.3厘米。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J].文物,2004(6):12.图一二,一三.
    [23]就汉代而言,汉墓之中亦发现若干具有典型早期特征的传世玉器.见刘云辉.西安汉墓出土传世玉器的特征与意义[C]∥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编著.玉文化论丛3.北京:文物出版社,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213-219.
    [2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4):22-24.图六-图一一.2009年9月笔者曾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上手观摩这一批出土玉器。
    [25]王克林.北齐库狄迴洛墓[J].考古学报,1979(3):393,图一四.该报告中将厍狄迴洛写成“库狄迴洛”,但李百药《北齐书》和李延寿《北史》均有传记,作“厍狄迴洛”.本文采用后者,特此说明。
    [26]其中琥珀人形兽高4.3、宽4、厚1.6厘米,兽面人身雕像,深目突鼻,张嘴露齿,作双手按膝蹲式。这种装饰品无论造型还是材质(琥珀),均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见许晓东.契丹琥珀艺术研究[D].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论文,2005:54.
    [27]周南泉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0:玉器(上)[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274-275.图225.
    [28]承香港中文大学苏芳淑教授告知,为突出纹饰,有些博物馆会在器物表面做一些特殊处理(不会造成任何损伤),以增强展示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玉珩阴线刻与器表色差较大,或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特殊处理而造成的。
    [29]这类轮廓凹凸不平的珩佩在私人收藏中亦可看到,见万永治.万全古玉(第二辑)[M].香港:郭良蕙新事业有限公司,1997,图85-86.其朱雀形象呆板,背面有“凤归”篆书,笔者怀疑其正是仿自北京故宫的这件藏品。
    [30]S.H.Hansford.Jade:Essence of Hills and Streams:the Von Oertzen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Jades[M].Cape Town:Purnell,1969:109,no.40.定的是时代是“汉或汉以后”。该璜佩于2009年5月12日在英国伦敦的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售出,定的时代为“东周/西汉早期”,见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Including Export Art[M].London:Christie’s,12May2009:28,lot48.
    [31]同[27]:272-273.图224.
    [32]Jessica Rawson&John Ayers.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M].London: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75,plate 224.
    [33]麒麟是以鹿类动物为依托的有翼神兽。见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C]∥李零.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11-112.
    [34]高雪.浅谈古玉中的鹿纹[J].收藏家,2007(7):30-31.图8.
    [35]左骏.魏晋南北朝玉佩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62.笔者认为在这一复原中,若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所藏麒麟纹佩替代国内传世的佩,作为组佩中的中珩,则更准确些。
    [36]王峰.当涂六朝家族墓出土珍贵青瓷[J].文物天地,2004(7):62.南京仙鹤观东晋高悝墓组玉佩玉珠径2.2厘米,高崧墓玉珠径2.3厘米。
    [37]安徽当涂为东晋时南方重要的侨县,西晋末大批来自河南、安徽北部的中原移民南迁至此。见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J].燕京学报,第十五期(1934):57-60.
    [38]倪润安.论两汉四灵的源流[J].中原文物,1999(1):83-91.
    [39]刘云辉编著.陕西出土汉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130.图版101.
    [40]孙机.几种汉代的图案纹饰[J].文物,1982(3):65-68.
    [41]旧石器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出土最多人体佩饰的地点,其中发现7件白色石灰岩制玉珠,表面被染成红色,沿边可见直接打击的修整痕迹,中心部位穿孔,裴文中认为这些是系挂在头上的饰带。转引自邓聪.玉器起源的一点认识[C]∥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209.
    [42]西周时期组玉佩如何演变成礼仪用玉,可参考孙机.周代的组玉佩[J].文物,1998(4):4-14.
    [43]可参考附表中所列墓主身份一栏。
    [44]朝服葬是指大殓时穿朝服(官服)入棺下葬,一套完整的朝服包括服饰和佩饰两大部分,佩饰有带具、玉具剑、金珰、组玉佩。见韦正.东汉、六朝的朝服葬[J].文物,2002(3):72-78.
    [45]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三十里铺西晋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3(1):40.
    [4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J].考古,2008(6):10,图九:6,13.
    [47]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幕府山六朝墓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6(6):35.图十八,二十一.
    [48]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J].考古,2008(6):20.图二六:5-9,图三〇.
    [49]出土滑石猪4,四孔云头形滑石珩1,滑石珠2。见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迈皋桥小营村发现东晋墓[J].考古,1991(6):567.图二:3,图五:3-4.
    [50]同[17]:120.图二三四-二三八,二四〇.
    [51]陜西省文管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1):22.图三一.
    [5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9(8):6.图13,封三图7.
    [53]此唐代玉佩件尚未发表,笔者于2009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上手观摩这一批玉器。
    [54]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M].New York:Christie’s,December10,1987:39,lot60.拍卖图录中所见三个组佩件的排列位置并不正确.有学者据此三佩件复原了一套完整的鎏金錾花扣钉组玉佩,排布位置正确。见傅忠谟.古玉精英[M].香港:中华书局,1989:192.插图九十三:1.
    [55]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贞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0):46.图一二.
    [56]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1(6):46.图14.
    [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9.图版五九:2.
    [58]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伊川鸦岭唐齐国太夫人墓[J].文物,1995(11):37.图一五:2.
    [59]李贞墓组玉佩似汉白玉,张九龄墓组玉佩似滑石。关于唐代礼仪丧葬用玉上以石代玉现象的讨论,可参考赵青.浅议唐代以石代玉现象[J].文博,2008(4):88-91.
    [60]例如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的组玉佩,亦以珩佩为主要构件,两旁竖立璜佩。佩之间用细珠串联,与唐组佩一脉相承。图见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