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调整与后进工业化国家的质量型增长——一个“制度能力”模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dustrial Policy Adjustment and Quality-Oriented Growth in the Less Advanc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 作者:张海丰 ; 耿智
  • 英文作者:Zhang Haifeng;
  • 关键词:产业政策 ; 后进工业化 ; 制度能力 ; 创新政策 ; 质量型增长
  • 中文刊名:XXYS
  • 英文刊名:Study and Practice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学习与实践
  • 年:2019
  • 期:No.42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项目“滇桂黔石漠化区农地流转调查和农民增收对策研究”(15XMZ018);; 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项目:“演化制度经济学的新进路:脑科学、进化心理学与演化人类学”(2017BJL001);; 广西文科中心专项课题GT2018011;; “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XXYS201903004
  • 页数:10
  • CN:03
  • ISSN:42-1005/C
  • 分类号:28-37
摘要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必须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活动异质性进行动态考察才能被深刻理解。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制度能力模型来解释后进工业国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型,提出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的政策范式转型十分关键。根据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阐述了后发国家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和产业选择逻辑,论证了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的必要性,并尝试运用制度能力模型对中国实况展开验证,分析中国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研究认为,中国只有持续积累制度能力,完成从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型,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引文
[1]Rodrik,D.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4.
    [2](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著,黄兆辉、廖志强译:《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155页。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美)彼得·埃文斯等编著,方力维等译:《找回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5]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6](美)彼得·埃文斯等编著,方力维等译:《找回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1页。
    [7]Weiss,L.,J.M.Hobson.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8](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著,孙梁译:《荣衰互鉴: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的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5、133页。
    [9](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邓宇鹏译:《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0](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3页。
    [11](美)青木昌彦著,彭辉、雷艳红译:《制度经济学入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110-118页。
    [12]Galor,O.,Well,D.Population,technology,and growth:From Malthusian stagnation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beyond.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4).
    [13](美)阿姆斯登、瞿宛文著,朱道凯译:《超越后进发展: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2页。
    [14](韩)李根著,于飞、陈劲译:《经济赶超的熊彼特分析:知识、路径创新和中等收入陷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页。
    [15](美)斯蒂芬·哈格德著,陈慧荣译:《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第208-210页。
    [16]苏振兴、张勇:《“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拉美国家工业化模式的转型》,《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8期。
    [17]黄秋菊、张慧君:《国家制度能力的演进机制研究--制度演化的主观博弈模型分析视角》,《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第9期。
    [18](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2页。
    [19](美)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轮(上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9期。
    [20]Acemoglu,D.,Johnson,S.,Robinson,J.,A.Reversal of Fortune: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4).
    [21](美)丹尼·罗德里克著,张军扩、侯永志等译:《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页。
    [2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7页。
    [23]杨虎涛、贾蕴琦:《产业协同、高端保护与短周期迂回--中兴事件的新李斯特主义解读》,《人文杂志》,2018年第9期。
    [24]Pitelis,C.,Runde,J.Capabilities,resource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 blueprint for a post-classical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7,41(3).
    [25]Edler,J.,Fagerberg,J.Innovation policy:what,why,and how.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7,33(1).
    [26]Lundvall,B.A.,Borras.S.Science,Technology,and Innovation Policy.in Fagerberg,J.et al.(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7]Abramovitz,M.Catching Up,Forging Ahead,and Falling Behind.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86,46(2).
    [28]傅晓岚著,李纪珍译:《中国的创新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19页。
    [29]Weitzman,M.L.Recombinant Growth.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2).
    [30]贾根良:《借鉴美国经验在相关部委创建高级研究计划局》,《改革内参》,2019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