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鲁迅研究中的关键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Key Words in Wang Wei-dong's Research on Lu Xun
  • 作者:关海潮
  • 英文作者:GUAN Hai-chao;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卫东 ; 鲁迅研究 ; 整体性 ; 客观性 ; 现世性
  • 英文关键词:WANG Wei-dong;;the research on LU Xun;;integrity;;objectivity;;worldliness
  • 中文刊名:HBG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25
  • 出版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年:2018
  • 期:v.23;No.115
  • 语种:中文;
  • 页:HBGD201804008
  • 页数:6
  • CN:04
  • ISSN:13-1250/G4
  • 分类号:41-46
摘要
卫东作为新世纪鲁迅研究界的新锐,其鲁迅研究呈现出三大特点:整体性、客观性、现世性。汪卫东从以研究鲁迅的"精神整体"为基底,到以追求"客观"为内在装置,近来又借鲁迅的思想资源来回应社会种种现实,彰显"现世性",用自己的拳拳之心来承载时代变革之重。
        As a new researcher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LU Xun in the new century,WANG Wei-dong’s research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integrity,objectivity and worldliness.From the study of LU Xun’s"spiritual whole"as the basis,to the pursuit of"objective"as the internal device,WANG Wei-dong recently used LU Xun’s ideological resources to respond to various social realities,highlighting"worldliness"and using his own heart to bear the weight of changing times.
引文
[1]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后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汪卫东.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
    [4]汪卫东.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J].文学评论,2005(1):156-164.
    [5](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5.
    [6]汪卫东.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汪卫东.野草的“诗心”[J].文学评论,2010(1):141-149.
    [8]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汪卫东.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17-30.
    [10]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转引自汪卫东.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9.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1.
    [12]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13]李欧梵.铁屋里的呐喊[M].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24.
    [14]郜元宝.竹内好的鲁迅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3):69-76.
    [15]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62-263.
    [16]汪卫东.鲁迅杂文:何种“文学性”?[J].文学评论,2012(5):103-112.
    [17]汪卫东.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后记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8]汪卫东.百年树人:鲁迅研究论集·后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9]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引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0]徐妍.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22.
    [21]汪卫东.代前言:我与《野草》的研究之缘[J].鲁迅研究月刊,2014(2):86-96.
    [22](德)伽达默尔.哲学的解释学[M].夏振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33.
    [23](美)微思瓦纳珊,编.权利、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8-119.
    [24]钱理群.《野草》的文学启示[A].鲁迅与当代中国[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18.
    [25]汪卫东.变化的语境与鲁迅作为资源的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5(5):16-19.
    [26]汪卫东.转型中国与鲁迅思想作为资源:以国学、科学与当下精神现状为视点[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7(7):1-14.
    [27]汪卫东.现代转型与鲁迅的文化选择[J].文学与文化,2015(2):26-34.
    [28](英)伊格尔顿.后现代性的幻象·前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9]汪卫东.21世纪,还需要鲁迅?[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4):10-17.
    (1)钱理群在谈到《心灵的探寻》时曾提到:“不仅要找到在现代思想、文学界里的鲁迅‘这一个’;还要找到当代鲁迅研究中的我自己‘这一个’:属于我的理论、领域与方法。在我看来,这是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研究者的关键。”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鲁迅与当代中国”学术论坛上的讲话》,《文艺争鸣》,2017年第10期。
    (1)钱理群曾说:“新一代的研究者起步应该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对“单位观念”和“单位意象”的关注则是“从鲁迅思想生发的原点开始,”也就是钱理群所谓“基础性的研究”。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8页。
    (2)赛义德在访谈录中谈到“现世性”这一概念,有这样三个层次:“就一个层次而言,他显然暗示某种才干;我感兴趣的是伟大作品本身开辟路线的方式,……第二就是作品在建制中、在历史时刻中、在社会中向外扩展,而且和其他作品发生关联的程度。第三就是一种出奇的反形而上的性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