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isk Distribution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Instant Messaging
  • 作者:陈小彪 ; 刘利
  • 英文作者:Chen Xiaobiao;Liu Li;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即时通讯 ; 个人信息保护 ; 风险分配 ; 客观归责
  • 英文关键词:instant messaging;;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risk allocation;;objective imputation
  • 中文刊名:JLGA
  • 英文刊名:Police Science Research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警学研究
  • 年:2019
  • 期:No.16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安全的刑法保护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BFX062;;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8年度硕士生科研创新项目“即时通讯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XY20180037
  • 语种:中文;
  • 页:JLGA201901009
  • 页数:12
  • CN:01
  • ISSN:22-1426/D
  • 分类号:58-69
摘要
即时通讯领域中个人信息面临诸多风险,传统刑法对此关注甚少,忽略了自陷风险的被害人、即时通讯软件提供者、管理者等多个主体违背风险分配给予注意义务的情形,而将危害结果全部归责于直接行为人,可能导致司法裁判失于公允。鉴于此,司法有必要确立具体的风险分配规则,分配即时通讯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注意义务;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侧重于事实判断,难以很好地解决侵犯个人信息行为与结果之间既涉及事实判断,同时也关乎进一步归责的规范判断的双层关系,运用条件关联与相当性关联的事实判断来判断因果关系,能较好地解决事实与规范之间的衔接问题;援引客观归责理论,利用该理论的三个层次架构起对即时通讯中的个人信息的规范实质判断,可明晰结果归属。
        In the field of instant messag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faces many risks.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It ignores the situation where multiple subjects such as victims,software providers, and administrators who violate the obligations to pay attention to risk distribution.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judiciary to establish specific risk allocation rules and assign the duty of care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instant messaging;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ausality focuses on factual judgm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 double-layer relationship, they are factual judgment between the viol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sult, and the normative judgment of further imputation, using the factual judgment of conditional and equipollence association to judge causality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nection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By citing the objective imputation theory,the three-level structure is used to judge the substantive judgmen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instant messaging, and the result attribution can be clarified.
引文
[1]陈晓娟.论犯罪被害人责任[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3).
    [2]邹志仁.信息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4).
    [4][德]乌尔里希·齐白著,周遵友等译.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21世纪刑法模式的转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著,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胡江.互联网时代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5).
    [7]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胡百精.互联网、公共危机与社会认同[J].山东社会科学,2016,(4).
    [9]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J].政法论坛,2010,(6).
    [10]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日]藤木英雄,丛选功等译.公害犯罪[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2]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3).
    [13]王佳明.互动之中的犯罪与被害——刑法领域中的被害人责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陈兴良.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J].法学研究,2009,(6).
    [15][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梁根林.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18][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7]庄劲.客观归责理论的危机与突围——风险变形、合法替代行为与假设的因果关系[J].清华法学,2015,(3).
    (1)(2)参见《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
    (3)参见《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规定。
    (1)参见《刑法修正案(九)》第17条规定。
    (2)参见《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
    (3)参见《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4)说明:由于案件较多且复杂,犯罪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跨度较大,而根据《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五条中规定的个人信息数量,不能较好地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分,故选取了个人信息数量较为集中的三个分界点,分别为:1千、1万、10万。统计出个人信息犯罪对象为1千条以下的案件样本为23份、1千条至1万条的案件样本为28份、1万条至10万条的案件样本为63份、10万条以上的案件样本为35份。另外,在17份样本中,使用“大量”等词语或者涉及的数量过亿,抑或使用个人信息所占空间内存来表示个人信息数量,均不能达到统计的标准,故没有对不明确部分的样本进行统计,在此说明。
    (1)参见案号:[2016]鄂96刑终81号。
    (2)参见案号:[2016]沪0116刑初1020号。
    (3)2014年至案发,被告人李某某多次受人委托,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非法购买他人信息,再转售或提供给受托人,从中获利。参见案号:[2017]粤0113刑初297号。为了便于开展工作,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被告人盛某通过购买巴豆充值的方式,在酷我资料网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4 822条。参见案号:[2017]渝0113刑初696号。
    (4)2015年6月22日至2016年2月24日间,被告人董某某通过QQ邮件形式以不同价格向不同被告人出售个人信息多次。参加案号:[2016]浙0302刑初1856号。
    (5)被告人赵某利用QQ号在网上购买大量个人信息,并在多个QQ群发布广告出售包含公民信息的淘宝、宅急送等数据,多达1 057 153条。参见案号:[2015]新刑公初字第323号。
    (6)2016年4月7日,被告人谢某1冒充“淘宝客服”与淘宝买家庄某1联系并向其发送虚假网页链接的“钓鱼网址”,在获取了庄某1的银行卡信息资料、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后侵入其银行卡,并伙同他人盗取银行卡内的现金共计人民币37105.5元。参见案号:[2017]闽0802刑初514号。
    (1)具体内容参见:七月.蓝衣女记者梁相宜两会直播翻白眼!红衣女记者张回君被人肉身份遭扒梁相宜翻白眼最新进展:被吊销记者证[EB/OL].(2018-3-16)[2018-6-18].http://news.chinaxiaokang.com/dujiazhuan gao/2018/0316/405978.html.
    (1)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被告人通过向他人购买、交换、下载QQ群共享文件非法获得个人信息合计400余万条,又通过QQ及电子邮件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从中获利。参见案号:(2016)浙0382刑初2221号。
    (2)笔者查询了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司法案例,在中国裁判网、北大法宝平台及无讼案例中均未显示相关案例。
    (1)参见案号:[2017]川0116刑初645号。
    (2)争议表现为:(1)因果关系问题是不是归责的问题;(2)客观归责理论是不是因果关系理论;(3)客观归责理论是不是因果理论以外的一种评价理论;(4)客观归责理论是不是修正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是不是定义构成要件行为的一种理论,亦即是否等于一种行为理论。——参见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参加案号:[2017]鲁1311刑初332号。
    (1)《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6条第2款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第9条规定:“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