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发生的文化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Logic in Chinese Legends of Upper Ancient Times and Primitive Religion
  • 作者:段友文 ; 林玲
  • 英文作者:DUAN Youwen;LIN Ling;
  • 关键词:上古神话 ; 原始宗教 ; 文化结缘 ; 文化转向 ; 原质态
  • 英文关键词:upper ancient times;;primitive religion;;cultural locking;;cultural turn;;primitive quality
  • 中文刊名:GZM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学会;
  • 出版日期:2018-04-28
  • 出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16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文化意蕴与当代表述研究”[项目编号:15ASH010]
  • 语种:中文;
  • 页:GZMZ201802005
  • 页数:21
  • CN:02
  • ISSN:52-1155/C
  • 分类号:73-93
摘要
中国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是源于同一历史文化形态的"统一体",是原始初民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心理缩影,二者共同保留了久远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人类历史的发生、演进、相承、转变的历时性发展,蕴积着原始的生命伟力。然而,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作为一对"异卵"双胞胎,在同一块土壤上开花结果,相伴相生,相互促动的文化演进逻辑使其发生了不同的文化转向。这种转向恰恰构成了神话—宗教的文化原质态内涵,其凝定的"诗性"特征、野性思维则是不同空间观念下的文化意蕴所在。研究"中国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发生的文化逻辑",对于探讨民族文化心理,认识其精神内涵,进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和谐文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Chinese legends of upper ancient times and primitive religion are an "integration"of the same historic cultural form and a condensation of cultural mentality of given historic stages of primitive people. Both of them preserve the ancient historic memory,and tell the occurrence,evolution,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history,accumulating primitive life force. Nevertheless,they have displayed different cultural turns though living on the same soil and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turns constitute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legend-religion,with their definite "poetic"traits and wild thinking be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different space concepts.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logic in Chinese legends of upper ancient times and primitive religion is conducive to an explor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mentality,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essence,the enhancement of ethnic cultural confidenc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ivilized society.
引文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学良,王尧.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J].民间文学,1980(2).
    [3]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4]Armin W.Geertz.On recovering the indigenes of indigenous religions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religion[G]//Jacob K.Olupona ed.Beyond Primitivism,2004.
    [5]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蒪,张栗原,冯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6]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7]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王娟.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2]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5]李申.宗教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6]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王德保.神话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9]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
    [20]王列生.文艺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0]弗莱.批评的解剖[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1]万建中.原始初民生命意识的折光——中国上古神话的变形情节破译[J].南昌大学学报,1996(2).
    [22]饶尚宽,骈宇骞译注.老子·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4]叶蓓卿.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5]毛诗注疏:卷二十[M].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6]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27]戴圣.礼记[M].杨天宇,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8]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9]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1]左丘明.国语·楚语下:第十八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王钟陵曾在《神话思维的历史上限、坐标及走向》(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神话思维的上限应在早期智人阶段。本文以此为依据,继续深入探讨了神话-宗教产生的上限与下限,分析出其产生的时间坐标。
    (1)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的古代社会分为蒙昧期、野蛮期与文明期,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又分别呈现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三种形态。引自于[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蒪,张栗原,冯韩骥等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2页-17页。
    (1)王钟陵在其著作《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第五编中将中国文化的心路历程分为原始层、历史层、现实层三个历时层序。
    (1)貔貅又称辟邪,是五大瑞兽之一,传说为龙的第九个子女。貔为公,其功能是招财;貅为母,其功能是守财。
    (1)关于神话思维的发展,黑格尔曾有过论述:“第一个要点是贬低动物性因素,把它排斥到自由的纯洁的美的领域之外;第二个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克服原先看作神的一些原素性的自然力量,使真正的神的种族获得不容争辩的统治,这就涉及旧神和新神之间的斗争;第三,精神既已获得了自由权之后,上述否定的趋向又变成肯定的,原素性的自然就变成了由神们的个体精神渗透的肯定性的方面,这些神从此仍把动物性因素摆在自己的周围,尽管只是作为外在的符号或标志。”转引自(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9页。
    (1)《敦煌变文集》中约有五卷具有情节,即斯4654、伯2721、伯2621、斯389、伯3536。
    (1)该句话源自《三五历纪》一书,原书已佚失,故转引于《风俗通义》。
    (1)“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均源自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该批评强调从神话、宗教仪式、梦、个人隐秘幻想和文学作品中,寻证出一套普遍的原初性意象、象征、主旨、性格类型和叙述模式,发掘积淀在其中的种族以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2)“凡在殷商西周以前,或与殷商西周同时所有在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并跨海而包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太皞少皞有济有穷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叫做夷。”出自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3)相传上古蚩尤煽动苗蛮民众作乱,被杀害的冤魂都跑到黄帝面前诉冤。黄帝为“遏绝苗民”,故命颛顼“绝地天通”。
    (1)“南风”为乐歌名,《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文中该句引用清·马骕《绎史》卷十引自《尸子》。
    (2)该段故事据《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三才图会》等书的记载和畲族民间口头传说整理而得。
    (1)王逸:《楚辞章句》卷二《九歌章句第二》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郡之邑,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