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早稻适宜机插株距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余绪来 ; 潘志军 ; 吴晨阳
  • 关键词:双季早稻 ; 株行距 ; 毯状秧机插 ; 生长特性
  • 中文刊名:AHNB
  •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机构:庐江县金牛镇农机站;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1-30
  • 出版单位:安徽农学通报
  • 年:2018
  • 期:v.24;No.336
  • 语种:中文;
  • 页:AHNB201802012
  • 页数:3
  • CN:02
  • ISSN:34-1148/S
  • 分类号:43-44+96
摘要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引文
[1]辛良杰,李秀彬.近年来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01):58-65.
    [2]李仙娥,王春艳.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69-75.
    [3]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04):1-4.
    [4]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等.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9,31(10):1-5.
    [5]王春乙,姚蓬娟,张继权,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469-2483.
    [6]杨林健.关于双季早稻生产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07(11):8-9.
    [7]林洪鑫,潘晓华,石庆华,等.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01):79-85.
    [8]闫川,丁艳锋,王强盛,等.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05):530-536.
    [9]杨长明,杨林章,韦朝领,等.不同品种水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06):689-692.
    [10]高亮之,金之庆,张更生,等.水稻最佳株型群体受光量与光合量的数值模拟[J].江苏农业学报,2000(01):1-9.
    [11]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93(06):1-11.
    [12]吴洪恺,纪凤高,文正怀,等.水稻栽插不同株行距配比方式初探[J].耕作与栽培,2000(01):17-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