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类特指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al mechanism of zenme-rhetorical question's negative meaning
  • 作者:刘彬 ; 袁毓林
  • 英文作者:Liu Bin;Yuan Yulin;
  • 关键词:“怎么”类特指反问句 ; 否定意义 ; 语境压制 ; “疑有信无” ; 合作原则
  • 英文关键词:zenme-rhetorical question;;negative meaning;;context coercion;;"doubting yes and believing no";;cooperative principle
  • 中文刊名:YYJX
  • 英文刊名: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语言教学与研究
  • 年:2019
  • 期:No.195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意合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义知识表示及其计算系统研究”(18JJD7400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M642876)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YYJX201901008
  • 页数:10
  • CN:01
  • ISSN:11-1472/H
  • 分类号:46-55
摘要
本文着重考察"怎么"类特指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的现象。文章指出这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是:上下文和交际情境暗示或明示了该语境中VP所表示的行为是不可能的或不合理的,说话人说出反问句,其目的不是进行具体的询问,而是明知故问,故意对语境中跟该行为相关的方式、原因或理由进行质疑和怀疑,在"疑有信无"之类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即"不可能/不应该VP")。同时,文章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这类反问句的意义时,会在语用上的合作原则及相关准则的指引下,通过语境的指示作用推导出说话人是对该语境中VP所表示的行为的可能性或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怀疑,进而能够顺利地识解其中的否定意义。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zenme(怎么)-rhetorical question conveys negative meanings.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ts negative meaning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The context suggests or expresses that the action related to VP in the context is impossible or unreasonable;the rhetorical question is used by the speaker not to inquire but to intentionally question and doubt the relative manners or reas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doubting yes and believing no",the negative meaning of zenme-rhetorical question emerges.Meanwhile,in the given context,the hearer can infer that the speaker is doubtful of the reason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VP and can thus understand its negative meani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both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e maxim of relevance.
引文
董成如2017“什么”在反问句中的性质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第3期。
    郭继懋1997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第2期。
    胡德明2010《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姜炜、石毓智2008“什么”的否定功用,《语言科学》第3期。
    李宇明1990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殷都学刊》第3期。
    刘彬、袁毓林2018“怀疑”的词汇歧义与意义识解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松汉1989反问句新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娅琼2004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吕叔湘1953《语法学习》,中国青年出版社。
    吕叔湘1944《中国文法要略》,收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倪兰2003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修辞学习》第6期。
    邵敬敏2014《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寿永明2002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徐盛桓1999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中国语文》第1期。
    许皓光1985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殷树林2009《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2012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中国语文》第2期。
    袁毓林2013“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语言研究》第2期。
    袁毓林2014“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语言研究》第3期。
    袁毓林、刘彬2016“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袁毓林、刘彬2017疑问代词“谁”的虚指与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语言科学》第2期。
    郑雷2010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原因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4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Han,Chung-hye 2002 Interpreting interrogatives as rhetorical questions.Lingua 112(3):201-229.
    Grice,H.Paul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eter Cole&Jerry 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
    (1)本例引自朱德熙(1982:204)。本文其他例句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2)关于该文提出的反问句产生模式的假设,详见胡德明(2010:134-139)。
    (3)详见胡德明(2010:183-186)。另外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怎么”作状语的情况,故例(7)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4)其实,“疑有信无”这种语义识解特点与袁毓林(2014)揭示出的“疑善信恶”,都可以归结为更为一般的“疑实信虚”。详见袁毓林、刘彬(2017)和刘彬、袁毓林(2018)的介绍。
    (5)徐盛桓(1999)也持类似观点。
    (6)关于乐观原则,详见沈家煊(1999:185、194)和袁毓林(2013)的介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