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的误读与认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is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Farming Folk Custom in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 作者:胡燕 ; 张逸鑫 ; 严昊
  • 英文作者:HU Yan;ZHANG Yi-xin;YAN Hao;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文化遗产 ; 二十四节气 ; 农耕民俗 ; 误读 ; 认知
  • 英文关键词:cultural heritage;;twenty-four solar terms;;farming folk custom;;misunderstanding;;cognition
  • 中文刊名:ZGNS
  •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28
  • 出版单位:中国农史
  • 年:2017
  • 期:v.36;No.153
  • 基金: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2013ZDAXM004)
  • 语种:中文;
  • 页:ZGNS201706004
  • 页数:7
  • CN:06
  • ISSN:32-1061/S
  • 分类号:36-42
摘要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农耕历史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的误读主要包括概念、应用和内容三个方面,重点在于俗信与迷信的混淆。基于应用民俗学的视角,根据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农耕民俗事象,从农业哲学观念角度对农耕民俗的误读进行重释,并分析功能、应时、取宜、审美、信仰等五大认知,增强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将对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做出推动。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s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r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bservation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which contain rich farming history and folk cultur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farming folk custom in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concept, application and content. The emphasis is on the confusion between folk belief and superstition. It will promote the living heritage of the solar term culture, which includes reinterpreting the farming folklore misunderstanding from the angle of agricultur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folklore, according to the farming folk custom of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analyzing the function, time adaptation, appropriate selection, aesthetic and beliefs of the five cognitive,enhanc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引文
[1]陶思炎.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一个应用民俗学的持久课题[J].民俗研究,1999,(3).
    [2]马惠玲.从立春到撒豆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传承与变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崔玉霞.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底蕴[J].农业考古,2009,(3).
    [4]刘宗迪.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J].文化遗产,2017,(2).
    [5]刘晓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J].文化遗产,2017,(2).
    [6]张勃.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J].文化遗产,2017,(2).
    (1)刘宗迪:《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文化遗产》2017第2期。
    (2)刘晓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文化遗产》2017第2期。
    (3)崔玉霞:《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底蕴》,《农业考古》2009第3期。
    (1)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6第2期。
    (2)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装饰》2015年第4期。
    (3)王鹏飞:《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4)陶思炎:《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一个应用民俗学的持久课题》,《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
    (1)马惠玲:《从立春到撒豆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传承与变异》,《河南大学学报》2009第2期。
    (1)周红:《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传承的现实意义研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张勃:《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2)周红:《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传承的现实意义研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