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习语“阳遂”一词发覆及其道教含义探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Exploration of the Term "Yangsui" and Its Daoist Meaning in the Unearthed Document Idiom
  • 作者:鹏宇
  • 英文作者:Peng Yu;
  • 关键词:镜铭 ; 阳遂 ; 道教 ; 太平经
  • 中文刊名:ZJYJ
  • 英文刊名:Religious Studies
  • 机构:西南大学历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宗教学研究
  • 年:2019
  • 期:No.12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代铜镜铭文综合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5CYY02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16ZDA201)资助;; 西南大学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团队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及社会变迁研究”(SWU1709112)
  • 语种:中文;
  • 页:ZJYJ201902004
  • 页数:6
  • CN:02
  • ISSN:51-1069/B
  • 分类号:24-29
摘要
汉魏晋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常见"阳遂"一词,过去学者或将其解释为阳燧镜,或解释为墓隧,诘屈晦涩,莫衷一是。今据"阳遂"一词在各类文物中的用字习惯及语境限制,并联系同时期的民间风俗传统、用语习惯,认为该词实指道教经文中所谓寿命长久的一种状态。
        
引文
(1)湖北省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编:《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图110,释文见该书第34页。原释文较长,本文仅节选有“阳遂”铭文的部分。是器图文又见于丁堂华主编:《鄂州铜镜》,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2)《洛阳出土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图36,此镜又著录于[日]冈村秀典著:《汉镜5期》编号510,本文所引岗村秀典之观点及释文皆引自林素清先生《从镜铭整理的重要性谈起》,《中国宜兴·古代铜镜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年,下文仅标编号,不再详注。“天禽”为笔者补释。释文中“()”内为通假字,以下释文例同,不再出注。
    (3)长沙市博物馆编纂:《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铜镜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4)[日]冈村秀典著:《汉镜5期》编号517。
    (5)同注(4),编号545。
    (6)[日]驹井和爱著:《中国古镜の研究》,东京都:岩波书店,1973年,第47页。
    (7)同注(4),编号716。
    (8)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莹质神工光耀阳羡---宜兴民间收藏铜镜精品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78页。释文中“(外)”指外圈铭文,“(内)”指内圈铭文。
    (9)董亚巍:《鄂州镜铭与铸镜的几个问题》,《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文集》,2007年。认为此处“阳遂”指阳燧镜的还有练春海先生。参见练春海:《汉代墓葬语境中的阳遂》,《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10)[清]端方撰:《陶斋吉金录》卷6,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是器又见于容庚:《秦汉金文录》卷5,民国二十年(1931)中央研究院历语言所影印本;又见于徐正考著:《汉代铜器铭文选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拓片)、第719页(释文)。
    (11)是器最早见于程长新:《北京市拣选古代青铜器续志》,《文物》1984年第12期。原释文将“子孙千人”误释作“子孙代人”。图文高清彩照又见于《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青铜器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该书已将释文更正,并将时代判断为东汉。
    (12)周口地区曾出土一块汉砖,上模印有“左阳遂右富贵”六字(郭大刀主编:《阅汉堂藏两汉画像砖》,图409,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23页),浙江省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85年和1986年间,在一座西晋太康九年砖室墓M75中出土了一种砖,侧有“左阳遂,右富贵”铭文。(嵊县文管会:《浙江嵊县六朝墓》,《考古》1988年第9期,第800-813页)。
    (13)阳遂富贵瓦当,今所见有两种纹饰,一种为篆书,字的空间有对称的四乳丁。如《中国古代瓦当图典》第463页。另一种为十字双栏格界,内有卷云纹,字在相邻的卷云纹之间。如http:∥bbs.sssc.cn/viewthread.php?tid=2048663。
    (14)浙江吉安地区出土。(金翔:《安吉汉晋古砖概述》,《故彰砖录》,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15)私家所藏。见中国西泠网http:∥bbs.xlys1904.com/thread-15420-1-6.html。
    (16)[日]田英正编:《汉代石刻集成》,京都:同朋舍,1994年,第76页。
    (17)1982年陕西绥德县东汉永元八年墓西门左角阴刻。
    (18)(9)、(10)、(11)、(12)皆见于[清]陆心源著:《千甓亭古砖图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9)见于卷1,第31页。“万世老寿”与“阳遂富贵”分别位于砖的两头。延熹为汉桓帝年号。(10)见于卷2,第55页。“年”字后残断,“队”字依陆氏释文。五凤为三国吴孙亮年号。(11)见于卷3,第103页。“北海”“郑遵所造”原在砖之下部与右部,今据文意而缀连。凤皇为三国吴孙皓年号。(12)见于卷18,第663页。据陆心源考证,此砖出乌程,与凤皇三年施氏砖同处一穴。故知其亦三国吴时物也。
    (19)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1卷第1072页。
    (20)(21)[清]陆心源著:《千甓亭古砖图释》,第31、663页。
    (22)关于铜洗的称谓,徐中舒先生根据安徽当涂晋墓中所出此型铜器自名为“釪”之例,认为它不是洗,而是釪,即杅(徐中舒:《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历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3分,1932年)。为盛酒浆之器,与沃盥无关。《仪礼·既夕礼》:“用器弓矢、耒耜、两敦、两杅、盘匜。”郑玄注:“此皆常用之器也。杅盛汤浆。”孙机先生亦持此观点。(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99页,第378页)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仍按原书中名称,将其称为“洗”。
    (23)据吴小平先生研究,铜洗“从纹饰来看,西汉时期均为素面,无任何纹饰或文字”。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纹饰图案和吉语。(吴小平著:《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146页)
    (24)(29)(30)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56、602、549页。
    (25)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81页。
    (26)龙晦等译注:《太平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36-938页。
    (27)杨寄林译注:《太平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6页。
    (28)俞理明著:《〈太平经〉正读》,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370页。
    (31)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刘祖国著:《〈太平经〉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0-42页;刘晓然《〈太平经〉的词汇研究》,《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1期。
    (32)姜守诚著:《〈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12页。
    (33)此条铭文较为特殊,仅此一见。由于铜镜往往成于制镜工匠之手,亦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即“阳遂”应置于“老寿”之后,“富贵、老寿、阳遂”皆是形容用镜之人,“阳遂”相对于“老寿”,是更高级别的所在。
    (34)汉魏以降,“阳遂”一词使用甚广。不仅在其他道教文献中有“阳遂山”“阳遂绛云之车”,在魏晋南北朝还有以阳遂为地名或封号的,如阳遂乡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