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黄晓晔 ; 张玉洁
  •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目的性 ; 自然性
  • 中文刊名:XXDJ
  • 英文刊名:The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 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08
  • 出版单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年:2019
  • 期:No.600
  •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社区信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SHB008)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XDJ201909011
  • 页数:3
  • CN:09
  • ISSN:42-1422/D
  • 分类号:31-33
摘要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的认识,有方法论、资源论、课程论和存在形态论四种取向。研究者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外力的遮掩,其"隐"之关键在于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追溯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自然而然的社会现实,其"隐"之特性表现为一种自然性。
        
引文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方菲,张丽,刘晓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4]傅安洲.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5]佘双好.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
    [6][7]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金林南,施宪.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构建[J].求实,2002,(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