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国秦燕史中《荆轲传》辨正三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ree Dialectic Question over “Biography of Jingke” in Qin and Yan Histories of Warring States
  • 作者:叶岗
  • 英文作者:Ye Gang;
  • 关键词:《荆轲传》 ; 太史公曰 ; 燕太子丹 ; 伤秦王说 ; 司马谈 ; 《太史公自序》
  • 中文刊名:SHZX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Front
  • 机构: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1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战线
  • 年:2019
  • 期:No.286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51086)
  • 语种:中文;
  • 页:SHZX201904016
  • 页数:10
  • CN:04
  • ISSN:22-1002/C
  • 分类号:120-128+291
摘要
文章针对主要反映战国末期秦燕纠葛的《史记·荆轲传》中的三个问题作出论述,认为太史公排除"天佑说"隐含着对于燕国太子丹历史作用的否定性评价,并以夏无且之亲历来否定流行之"伤秦王说";《荆轲传》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文字材料而非口传记录;从司马迁生年考证和《太史公自序》中的材料来看,《荆轲传》主要由其父司马谈完成。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questions on the biography of Jing Ke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Shiji) resulted from by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State Qin and State Yan. It firstly discusses Tai Shi Gong's thinking of the story that god blessed Prince Dan to avenge was exaggerative,which implies a negative evaluation of Prince Dan's historical role,and Tai Shi Gong's using Xia Wuju's experiences to deny Qin's First Emperor's injure in the vengeance. Secondly,this paper holds that written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biography of Jing Ke. This paper ends with the inference that the biography of Jing Ke was mainly finished by Sima Qian's father based on Sima Qian's birth year and the preface by Tai Shi Gong.
引文
① 在《史记》七十列传中,根据其内容和性质,约可分为四类:单传、合传、类传、四夷传(又称“蛮夷传”)。所谓类传,“是将许多人物,按照他们的学术、技艺或治术,行为相类似的人物,顺着时间先后到次序记叙在同一篇传里的”。参见赖明德:《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第199页。
    ② 另有“太史公曰”110字。
    ③ 韩兆琦编注:《史记选注汇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51页。
    ④ 《史记》卷86《刺客列传》。
    (1)荆轲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距《荆轲传》完成之间的时间长度,难以确定。但若以司马迁生年为标准来看,亦属邈远。关于司马迁生年,有两种说法。若其生年为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则相距82年;若其生年为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则相距92年。
    (2)“马生角”见于《燕丹子》,“天雨粟”则不见。事实上,有关与太子出逃之际的“天佑之”的细节,在《燕丹子》以及其他汉时典籍中还有许多,这都是由不同的传说所致。
    (3)《史记》卷86《刺客列传》。
    (4)牛运震:《史记评注》,魏耕原、张亚玲整理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219页。
    (5)《史记》卷86《刺客列传》。
    (6)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33页。
    (7)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00页。
    (8)《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9)张海明:《〈史记·荆轲传〉与〈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关系考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0)《史记》卷69《苏秦列传》。
    (11)《史记》卷86《刺客列传》。
    (12)《史记》卷15《六国年表》。
    (13)张正男:《战国策初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9页。
    (14)王充“传书”,意指流传之不可靠著述。《论衡·书虚篇》言:“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圣贤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夫世间传书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警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美殊异之名。”转引自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7页。
    (15)《史记》卷86《刺客列传》。
    (16)《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17)裴骃《史记集解》:“李奇曰:‘迁为太史后五年,适当于武帝太初元年,此时述《史记》。’”参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18)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司马谈作史》,载《顾颉刚全集》第3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9)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载《观堂集林》卷11,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2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2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2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57-258页。
    (24)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5)赵生群:《从〈正义〉佚文考定司马迁生年》,《光明日报》2000年3月3日;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赵生群:《司马迁生年及相关问题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6)应三玉:《〈史记〉三家注研究》,长沙: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27)徐朔方:《史汉论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28)《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下面引文,俱见该篇。
    (29)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司马谈作史》,载《顾颉刚全集》第3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47页。
    (30)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87页。
    (31)《隋书》卷32《经籍一》。
    (32)《隋书》卷32《经籍二》。
    (33)司马贞:《史记索隐序》,载《史记》第10册“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页。
    (34)易宁、易平:《“司马谈作史”说质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5)张守节:《史记正义序》,载《史记》第10册“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页。
    (36)裴骃:《史记集解序》,载《史记》第10册“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