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欧洲猎巫运动史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China's Research on European Witch Hunting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 作者:邱胜利
  • 英文作者:Qiu Shengli;
  • 关键词:欧洲 ; 猎巫运动史 ; 中国学界 ; 史学评论
  • 英文关键词:Europe;;history of witch huntiny movement;;Chinese academic circles;;historical review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区域与国别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4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9
  • 期:No.46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英国王权性质的变迁研究”(16BSS015)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906015
  • 页数:6
  • CN:06
  • ISSN:41-1016/K
  • 分类号:122-127
摘要
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猎巫运动,是一场持续了三个半世纪、遍及整个欧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界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西方学者的启发,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的历史分期、兴衰原因、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就某些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既有的研究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因此,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尚存在巨大的潜力。
        Witch hunting was a movement that had lasted for almost four centuries throughout Europe.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Europe.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witch hunting movement in Chinese historical circle started in the early 21 st century.Inspired by western scholars,domestic scholars investigated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witch hunting,the object,scope,stage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witch hunting,emphatically demonstrated the nature of witch hunting,and put forward insightful views on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scholars,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relatively weak,the analyses of some problems are not deep enough,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and the research fields need to be expanded.Therefore,there is a great potential in the study of witch hunting in China.
引文
(1)姚朋:《大转折中的猎巫运动》(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第11页。
    (2)姚朋:《猎巫运动的衰亡:一个社会思想史的维度》,《学海》2010年第1期,第175页。
    (3)李瑞红:《巫师之痛——中世纪基督教猎巫之原因浅析》,《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3期,第37页。
    (1)姚朋:《大转折中的猎巫运动》,第11页。
    (2)陆启宏:《16—17世纪西欧社会的“猎巫”》,《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第65页。
    (3)孙岳:《〈女巫之锤〉与猎巫运动》(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第33页。
    (4)刘章才、贾国静:《近代早期欧洲巫术大恐慌原因初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39页。
    (5)徐善伟:《男权重构与欧洲猎巫运动期间女性所遭受的迫害》,《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第35页。
    (6)孙义飞:《17世纪欧洲巫术迫害心理成因考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84页。
    (7)刘淑青:《论欧洲猎巫史学的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174页。
    (8)李文硕:《17世纪塞勒姆审巫案起源初探》,《美国研究》2012年第1期,第130页。
    (1)姚朋:《猎巫运动的衰亡:一个社会思想史的维度》,第166页。
    (2)陆启宏:《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3)姚朋:《猎巫运动的衰亡:一个社会思想史的维度》,第169页。
    (4)姚朋:《大转折中的猎巫运动》,第148页。
    (5)徐善伟:《15至18世纪初欧洲女性被迫害的现实及其理论根源》,《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86页。
    (6)齐世荣主编,刘新成、刘北成编著:《世界史》近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7~78页。
    (7)孙岳:《〈女巫之锤〉与猎巫运动》,第32页。
    (8)威廉姆斯:“科学的《圣经》起源”(Alex Willams,“The Biblical Origins of Science”),《创造杂志》(Journal of Creation)第2期(2004年),第52页。
    (9)陆启宏:《16—17世纪西欧社会的“猎巫”》,第70页。
    (10)李文硕:《17世纪塞勒姆审巫案起源初探》,第131页。
    (1)朱琴:《猎巫运动与欧洲社会转型》,《广角视野》2009年第13期,第177页。
    (2)刘章才、李君芳:《近代早期欧洲猎巫运动述论》,《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69页。
    (3)陆启宏:《16—17世纪西欧社会的“猎巫”》,第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191页。
    (5)杨真:《基督教史纲》(上册)(征求意见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78年版,第236页。
    (6)乔纳森·巴里、欧文·戴维斯:“引言”(Jonathan Barry and Owen Davies,“Introduction”),乔纳森·巴里、欧文·戴维斯合编:《帕尔格雷夫巫术史学的发展》(Jonathan Barry and Owen Davies,eds,Palgrave Advances in Witchcraft Historiography),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0页。
    (1)罗宾·布里吉斯著,雷鹏、高永宏译:《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页。
    (2)理查德·基凯弗:《中世纪的魔法》(Richard Kieckhefer,Magic in the Middle Ages),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 ~2页.
    (3)沃尔夫刚·贝林格:《巴伐利亚的巫术迫害》(Wolfgang Behringer,Witchcraft Persecutions in Bavaria),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页。
    (4)亨利·查尔斯·李:《中世纪宗教法庭的历史》(Henry Charles Lea,A history of the inquisition of the Middle Ages)第1卷,纽约:哈珀兄弟公司1887年版,第56~98页。
    (5)参阅熊芳芳:《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读〈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英国的巫术〉》,《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第144~145页。“麦克法兰一托马斯命题”内容大致如下:巫术诉讼导源于乡村社会邻里间互助互爱的传统价值观与新兴的资本-个人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处于上升地位的约曼农作为中等阶层拒绝给予邻里帮助,但同时又感到一种内疚和焦虑,担心受到“上帝”的惩罚。他们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窘境,巫术诉讼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将乞讨者控告为“妖巫”,在通过法律手段惩巫的同时逃避了原有邻里互爱准则的刺痛。随着《济贫法》的出台、济贫机构的问世,救济穷人和老人的责任由基督教义所规定的社会个体转到国家身上,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和价值观的转型最终导致猎巫的衰落。
    (6)克里斯蒂娜·拉娜著,刘靖华、周晓慧译:《巫术与宗教》,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5页。
    (7)艾伦·麦克法兰著,管可译:《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2页。
    (8)基思·托马斯:《宗教与魔法的衰落》(Keith Thomas,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伦敦:企鹅出版集团1971年版;阿兰·麦克法兰:《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英国的巫术》(Alan Macfarlane,Witchcraft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纽约:哈洛出版社1970年版。两书被视为是开创巫术-社会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建立起人类学解释模式。
    (1)日常生活史的研究重点是“每个人、每个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这些人们公开或掩盖、实施或抑制其愿望的方式,最终说明社会压力与刺激怎样转化为人们的意图、需求、焦虑与渴望,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是怎样接受和利用外在世界的”(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06-02-14,第12版)。
    (2)孙义飞:《心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杰作——评〈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1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