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在亚洲:雷姆·库哈斯与三好将夫的对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XL in Asia:A Dialogue between Rem Koolhaas and Masao Miyoshi
  • 作者:雷姆·库哈斯 ; 三好将夫 ; 杨涛
  • 英文作者:Rem Koolhaas;Masao Miyoshi;Yang Tao;
  • 关键词:《小 ; ; ; 超大》 ; 全球化 ; 亚洲 ; 城市化 ; 广普城市 ; 《癫狂的纽约》 ; 库哈斯
  • 英文关键词:S M L XL;;Globalization;;Asia;;Urbanism;;Generic city;;Delirious New York;;Koolhaas
  • 中文刊名:JZSS
  • 英文刊名:The Architect
  • 机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加州大学;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2-20
  • 出版单位:建筑师
  • 年:2015
  • 期:No.173
  • 语种:中文;
  • 页:JZSS201501003
  • 页数:13
  • CN:01
  • ISSN:11-5142/TU
  • 分类号:45-57
摘要
原文最初刊于《MUAE 2:崩塌的新建筑》一书,后经许可转载于杜克大学出版社国际期刊《界限2》第24卷第2册。文章记录了雷姆·库哈斯与三好将夫围绕一系列话题所展开的丰富而热烈的讨论,题目包括建筑学的意义、亚洲的城市化现象、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发展趋势。在谈话中,库哈斯还进一步解释了其两部著作《小,中,大,超大》、《癫狂的纽约》中的内容,同时也对自己的多重身份进行了阐述。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ollapsing New Buildings:MUAE 2,and was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boundary2,Vol.24,No.2.It records the very vibrant and informative discussion between Rem Koolhaas and Masao Miyoshi about topics such as 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urbanism in Asia and architectural trend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In the dialogue,Koolhaas also gave further explanation about his two books—S,M,L,XL and Delirious New York and his multiple identities.
引文
[1]广普城市(generic city),出自《小,中,大,超大》中“The Generic City”一文(中文译文可见:雷姆·库哈斯著,王群译.广普城市.世界建筑.2003,02:64-69)文中库哈斯将缺少可识别性(identity)的城市称为“广普城市”,中性地描述了这种城市化模式的特征、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和建筑现象,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在文中,库哈斯声称传统的建筑、城市、街道在广普城市中都已成为过去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放松……一切都已经过去这就是关于城市的故事城市不复存在。我们可以离开剧场了……“
    [2]Tabula rasa,原为拉丁文,意为擦净的书写板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一般用来指那种不考虑地形或基地现状条件,将一切推倒重来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和方法,1960年代以来,tabula rasa一词常被用于时现代主义的责难(引自:雷姆·库哈斯著,王群译.广普城市.世界建筑.2003,(02):69)
    [3]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常简称为oMA,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成立于1975年,创始人有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希腊建筑师埃利亚·增西利斯(Ella Zenghelis)、Madelon Vriesendorp和Zoe Zenghelis。作品包括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达尔雅瓦别墅、柏林荷兰大使馆、荷兰舞蹈中心、波尔图音乐厅、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因中心、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大楼等。
    [4]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Harvard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简称为GSD,是哈佛大学的一所专业性的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于1936年,招收和培养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设计研究四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被公认为世界最顶尖的设计学院之一。
    [5]社团主义(corporatism),在历史上是一种政治体制,在这样的体制里,立法的权力交给了由产业、农业和职业团体所派遣的代表。“社团主义”一词来自拉丁语的corpus(躯体)。这一词的意思原本与特定的商业公司概念无关,而是用作称呼任何经聚集而成的组织。原本这一词的用法代表中世纪欧洲对于整个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所组成,就如同人体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器官组成一般。依据许多理论家的说法,社团主义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现代”版本,结合了“社团”与国家的利益。当代对于这一词的用法则较为贬义,尤其是corporatism,突显商业公司控制了政府决策过程而牺牲公共利益的情况。
    [6]《Muae 2:崩塌的新建筑》(Collapsing New Buildings:Muae 2),出版于1996年11月。全书针对1994年和1995年间韩国所经历的工业事故惊人增,分析了亚洲经济增长的代价、亚洲的财富正在投向何处。也是本文的原始出处。
    [7]巴尔干半岛(Balkan),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住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巴尔干地区向来存在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领土争端。由于半岛的地缘政治重要性,由此而来的列强干涉致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频繁被放大为战争,因此又有欧洲火药库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触发点之一萨拉热窝事件亦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
    [8]投射(Projecion),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9]同盟国(Allies),又称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部分国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为抵抗轴心国(主要包括纳粹德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时立的阵营。
    [10]拉德芳斯(La Defense),是巴黎都会区首要的中心商务区,也是欧洲最大的为特定目的建造的商务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开发。巴黎城区内大部分高层建筑都位于拉德芳斯,除此之外地标建筑新凯旋门也座落于此。拉德芳斯的名称来自该地的一座雕像“La Defense de Paris”(直译为“保卫巴黎”),系纪念普法战争的巴黎保卫战战役。在新区的开发和兴建过程中,不但这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整个新区也以此为名
    [11]雅加达(Jakata),官方名称为大雅加达特区,位于爪哇岛的西北海岸,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城市和首都,也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12]Loft,原意为“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现在一般指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可作住宅、办公、商业等用途)。20世纪40年代,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国纽约苏豪区(SoHo)出现。
    [13]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私立文理学院,创建于1821年。校友包括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Jr.)、美国国务卿罗伯特·蓝辛(Robert Lansing)、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4]无线电城音乐厅(Radio City Music Hall),是位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一个演艺场所,演出交响乐、歌唱、舞蹈和杂耍等节目1932年建成,内部有超过6000个座位,在建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院。有着“国家秀场(the Shnowplace of the Nation)”的绰号,一度曾是纽约最主要的旅游景点。1978年其内部被认定为城市地标。
    [15]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坐落于纽约市第48街到第51街、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是一个由19栋商业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各大楼底层相通,总占地22英亩(89000m~2)。由洛克斐勒家族出资建造,设计者为Raymond Hood。1987年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国家历史地标。洛克斐勒中心在建筑史上最大的冲击是提供公共领域的使用,它巧妙地利用大楼的大斤、广场、楼梯间设计成行人的朱息区、消费区,这种为普罗大众设计的空间概念引发后来对于“市民空间”(Civic Space)的重视。
    [16]曼哈顿(Manhattan),是美国纽约市5个行政区之中最人口稠密的一个,主要由一个岛组成,并被东河、哈德逊河以及哈林河包围曼哈顿被形容为整个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下曼哈顿的华尔街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所在地
    [17]曼夫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1935-1994),意大利建筑师、历史学家、理论家、评论家、学者,可以说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他尖锐地批判了先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评论家(如Bruno Zevi、Siegfried Giedion)有倾向性的“可操作批判主义”(operative criticism),挑战并推翻了由早期学术权威(如Heinrich W(o|¨)lfflin、Rudolf Wittkower)在著作中提出的“文艺复兴是黄金时期”这一观点,他也因此而著名。对于塔夫里来说,建筑历史是一个体现在评论、理论、意识形态层面的持续性难题,这个难题同样也体现在建筑实践所存在的多重约束中。因为目前难题仍在继续,所以建筑历史不是一个僵化的学科,而是一个可供辩论的开放领域。在他看来,与其他文化领域类似,甚至更甚,由于其自主性和艺术性、技术层面和功能层面之间的冲突,建筑学是一个由危机定义和组成的领域。
    [18]Brownstone,一类褐色的砂岩,曾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在美国,该词也被用来指外墙贴有这种材料的联排式住宅。有大量此类建筑遍布在纽约的众多区域,特别是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些区域和曼哈顿的上西区。纽约的brownstone很受欢迎,通常买下一栋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
    [19]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的开头写道:“如何创作一份宣言——基于20世纪遗留物的城市化形式——在一个反感这些遗留物的时代?宣言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其固有的证据不足。而曼哈顿的问题则刚好相反:这是一座只有证据而没有宣言的山峦。这本书就是基于这两种观察的交叉:这是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译自:Rem Koolhaas.Delirious New york:A Retroactive Manifesto of Manhattan.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1994:9)
    [20]曼哈顿方格同式的道路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市的发展。纽约的许多道路都成为了某一项产业的代名词,例如百老汇大道之于戏剧,华尔街之于金融,麦迪逊大道之于广告和第七大道之于时尚。
    [21]1916 Zoning Resolution,是纽约市在1916年颁布的一部规划决议,它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类似“公平大厦”(Equitable Building)的大型建筑物影响底部街道的采光与通风。(建于纽约市曼哈预区下城的“公平大厦”在当时不仅高度超过了相邻的建筑,占据了自己土地所有权边界内的所有陆地面积,而且影响了相邻建筑的采光,由此在纽约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该决定设定了建筑在不同高度的体量上限(一般被理解为建筑的逐层退让),虽然没有对建筑高度加以限制,但同时限制了地块的建筑密度
    [22]第六大道(Sixth Avenue)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主要南北向干道之一根据1811年最初的设计,第六大道的最南端结束于纽约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Carmine Street。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段延长线的兴建使其向南延伸至曼哈顿下城。在当时,延长线的建设导致了大量原有建筑和原有居民的拆迁,并产生了一些没有门窗的墙、面对着“乏味的大道”(uninspiring thoroughfare),和一些“边角空间”(leftover space)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六大道42街以北的部分被完全重建,街道两侧随处可见作为大企业总部的国际主义风格的玻璃摩天楼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纽约市对第六大道进行了整修,增加了砖饰面的人行横道,重新粉刷了路灯,兴建了新的行人广场。
    [23]哈林区(Harlem,又译“哈莱姆区”),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社区,住于曼哈顿岛的北端。曾经长期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化与商业中心,也是犯罪与贫困的主要中心,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社会和经济复兴
    [24]纽约市由五个行政区(boroughs)组成:曼哈顿、布朗克斯区、布鲁克林区、皇后区,史泰登岛“外行政区”指除了曼哈顿以外的其它四个行政区
    [25]42街(42nd Street)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以其上的剧院闻名于世,特别是在与百老汇大道交汇处的时报广场附近。这个路口附近的区域又被称为剧院区。在这条街上排列着纽约一些最重要的建筑,从东到西依次是联合国总部、克莱斯勒大厦、大中央车站、时报广场和纽新航港局客运总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