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hot words in spreading
  • 作者:陈燕侠
  • 英文作者:CHEN Yan-xia;
  • 关键词:微传播 ; 网络热词 ; 碎片化 ; 草根化 ; 群体化 ; 速食化
  • 中文刊名:ZZQG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3-21 13:34
  • 出版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17;No.87
  • 语种:中文;
  • 页:ZZQG201601009
  • 页数:8
  • CN:01
  • ISSN:41-1312/C
  • 分类号:58-64+84
摘要
网络热词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值得关注的传播语言,其正由社会方言向社会共同语演变,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及话语权的多元化,而且其内涵及蜕变过程也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着草根文化的特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热词传播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是因为其打破了语言的传统与常规,体现出新的传播特征,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语言和传播现象。一是在种种微传播现象中,网络热词由于更为浓缩,从而更直观、更典型地体现出碎片化。很多网络热词都凝练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特征。因其形式的简洁、精炼、灵巧与新颖,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更快捷,时效性更显著。二是网络热词在词语形式上和内容与表达上,都不同于传统、常规的汉语语汇,也因自身的简洁、凝练、高度概括和深刻蕴含而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三是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特征,呈现出创造主体多元化、造词心态开放化、表达使用草根化的大众文化色彩。四是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生活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是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时尚达人的自由选择。五是网络热词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群体化特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范围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速食化的,带有鲜明的快餐特色,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
        
引文
[1]鲁元.文学与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廖大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
    [3]王婷.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6):102.
    [4]钱增,王龙玉.新闻“碎片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新闻实践,2010(7):35.
    [5]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
    [6]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
    [7]蔡震.专家探讨“词媒体”,主要特性是抓要点、简练[EB/OL].(2010-03-30)[2015-12-01].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1256034.html.
    [8]史美娜.从网络热词看社会语言发展[J].东京文学,2011(5):109.
    [9]互动百科.我爸是李刚[EB/OL].[2015-12-01].http://www.baike.com/wiki/%E6%88%91%E7%88%B8%E6%98%AF%E6%9D%8E%E5%88%9A.
    [10]百度百科.槑[EB/OL].[2015-12-0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zi PF8fk Xht AGt9DSqy Ghrw Dw2V7CQk HWTum5d Dk2l Pxtq Fb GA_Ukjh817x Ht ZQja V8tc0Ydf ADVRGs KWSut1U_Ye4LR4hhi Elyg J-pf60.
    [11]互动百科.雷人[EB/OL].[2015-12-01].http://www.baike.com/wiki/%E9%9B%B7%E4%BA%BA.
    [12]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0.
    [1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14]王燕.尹晓宇时代在新字词里跳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6-04(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