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之辨与诗有别材:大学中文系与文学教育——从1940年代《国文月刊》的一场讨论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晴飞
  • 中文刊名:WYZM
  • 机构: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文艺争鸣
  • 年:2019
  • 期:No.295
  • 语种:中文;
  • 页:WYZM201902011
  • 页数:6
  • CN:02
  • ISSN:22-1031/I
  • 分类号:76-81
摘要
<正>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刘北汜曾在系里发给新生的表中提出意见,说他"爱读新文学,讨厌旧文学、老古董",希望增加新文学课程。在一次中文系的茶会上,时任系主任的罗常培"声色激动"地对此提出了批评:"中国文学系,就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爱读新文学就不该读中文系!"在罗常培讲完后,朱自清挺身而出,说:"这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值得重视。既把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学好,又能
        
引文
(1)刘北汜:《忆朱自清先生》,缪名春等编:《老清华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8页。
    (2)罗莘田:《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国文月刊》第19期。
    (3)王了一(王力):《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1946年6月)。又见《王力文集》第2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448页。
    (4)(5)程会昌:《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国文月刊》第16期。
    (6)程千帆:《詹詹录》,原载《文史哲》,1981年第3期,转引自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7)程千帆:《答人问治诗》,原载《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转引自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6页。
    (8)程千帆:《老学者的心声--程千帆访谈录》,原载《原学》,第三辑,1995年版,转引自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0页。
    (9)程会昌:《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国文月刊》第16期。
    (10)陶光观点均见:《义理、词章、考证》,《国文月刊》第28、29、30合期。
    (11)(12)(16)徐中玉:《国文教学五论》,《国文月刊》第66-67期。
    (13)朱自清:《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4)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5)程会昌:《关于〈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国文月刊》第68期。
    (17)在大约同一时期发表于《文史杂志》的《论文言的习作》一文中,程会昌对于新文体则有较为直白的批评。(《文史杂志》,5卷第1、2期)
    (18)丁易:《论大学国文系》,《国文月刊》第39期。
    (19)杨振声:《为追悼朱自清先生讲到中国文学系》,引自《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179页。
    (20)(21)王力:《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
    (22)严羽著:《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23)在《关于〈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一文中,程会昌只提到文言习作对于欣赏与批评古代文学的作用,但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他的观点与态度显然是受舆论风气影响而有意内敛,尤其是发表于《国文月刊》这样一份新派力量占主导的杂志,如果过度倡导文言创作自身,必然会引起更多论争,而在发表于《文史杂志》的《论文言习作》一文中,他就直接肯定文言创作自身的价值。
    (24)《这里没有一个老夫子--中国文学系》,《清华年刊》1948年,转引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四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25)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全集》卷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463页。不少作家和中文系研究现代文学的教授都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作家的产生和社会、人生关系更大。如萧乾认为:“除非是为了教文学或研究文学,我一点也不认为一个喜好文学的人有入英文系或中文系的必要。文学没有方程式,黑板画不出门径来。如果仅为个人欣赏,则仍应另外有个职业。不应让社会背起这个负担。如果是为创作,则教室不是适宜的工场。文学博士会写文艺思潮,但写人生的则什么士也不需要。”(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第60页)20世纪50年代后长期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曾反复强调:“在大学学习中主要是打基础,多读书,认真听课,学校不能提供文学创作的条件,它培养的是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而不是作家。”(费振刚:《我心中的“史迹碑”》,赵为民主编:《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93页)南京大学教授叶子铭1950年代在南大中文系就读时,一度迷恋文学创作,其时系主任是创造社前期成员方光焘,针对学生中的这一倾向,在全系大会上宣布:“中文系是培养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而不是培养作家的。”(叶子铭:《自传》,《别梦依稀--叶子铭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31页。)
    (26)王力:《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王力文集》第二十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