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墓地两件文物认识西周木胎铜釦壶及相关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Discussion on the Wooden-body-and-bronze-buckle Jar and Related Issues from the two Relics unearthed from Yejiashan Site
  • 作者:徐良高
  • 英文作者:Xu Lianggao;
  • 关键词:西周 ; 叶家山 ; 木胎铜釦壶 ; 釦器起源
  • 英文关键词:Western Zhou;;Yejiashan Site;;the wooden-body-and-bronze-buckle jar;;the origin of buckled ware
  • 中文刊名:JHKG
  • 英文刊名:Jianghan Archaeology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04-15
  • 出版单位:江汉考古
  • 年:2017
  • 期:No.149
  • 语种:中文;
  • 页:JHKG201702007
  • 页数:6
  • CN:02
  • ISSN:42-1077/K
  • 分类号:62-66+82
摘要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两件木胎铜釦壶釦件为我们认识西周时期铜木组合器物——木胎铜釦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西周木胎铜釦壶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工艺复杂,可分为口足分离式铜釦和口足连体式铜釦两大类,分布区域广,出土于从京畿到诸侯国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中。木胎铜釦壶的工艺不仅影响到两周时期青铜壶的纹样装饰风格,而且也证明釦器工艺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成熟,改变了过去"釦器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同时还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非常重要的礼器——早期青铜方鼎的制作工艺和可能的仿制原型带来启示。
        The two wooden-body-and-bronze-buckle jars unearthed from Yejiashan Site offersimportant informationfor studying the wooden-and-bronze wares of Western Zhou. Although in small numbers, they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most commonly found in high-rank tombs within the capital regions and vassal states.The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them was complicated,and these vessels greatlyinfluenced the decoration style of bronze jars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presence of these jars proved that the skills required for making buckled ware appeared in Western Zhou, instea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at was originally believed. Also relevant to this study is the importance in analyzing the technique of making the ritual bronze ware---the bronze square Ding-tripod in the time from Xia to Zhou.
引文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4]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第2期。
    [7]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10]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文物》1975年第6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3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裴明相、李京华先生曾提出郑州商城出土的商代前期大方鼎是用独特的“拼铸”法铸造的(见裴明相:《郑州商代铜方鼎的形制和铸造工艺》,《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李京华:《郑州商代大方鼎拼铸技术试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第9卷第2期,1997年11月),但“拼铸”说未能很好地解释金属角铁,尤其是铆钉形状装饰图案的出现问题。
    [12]马乐:《两湖地区西汉釦器的发现与研究》,《秦汉研究》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13]张建世:《釦器源流》,《四川文物》1998年第2期。
    [14]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页;逄振镐:《汉代山东出土漆器之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15]朱学文:《试论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文物》2014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