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崖墓起源再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newed Study on the Origin of Cave-Tombs in Sichuan
  • 作者:索德浩
  • 英文作者:Suo Dehao;
  • 关键词:四川崖墓 ; 起源 ; 土洞墓 ; 商洛崖墓 ; 徐州崖墓
  • 英文关键词:Cave-tombs in Sichuan;;origin;;earth tombs;;cave-tombs in Shangluo;;cave-tombs in Xuzhou
  • 中文刊名:ZLB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 机构: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年:2018
  • 期:No.184
  • 语种:中文;
  • 页:ZLBK201811007
  • 页数:21
  • CN:11
  • ISSN:10-1005/K
  • 分类号:28-48
摘要
关于四川崖墓的起源问题一直未有定论。新津瑞麟寺山墓地新发现的一批早期崖墓,为四川崖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将这批崖墓与关中土洞墓、峡江地区土洞墓、中原西汉崖墓等进行比较可知,四川崖墓起源于关中土洞墓,是土洞墓适应四川地理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洞室墓。商洛崖墓地处交通要道,晚于关中土洞墓,早于四川崖墓,形制上承上启下,完善了关中土洞墓到四川崖墓的传播链。峡江地区土洞墓的分布以巫山为中心,该区域并未发现崖墓,不仅与四川崖墓起源无关,相反还阻碍崖墓的东传。四川崖墓起源与西方崖墓并无直接关系。四川崖墓的某些构造理念受到了以徐州为中心的西汉崖墓影响。四川崖墓的出现与汉代鬼魂信仰变革、中原移民大量入蜀、墓内祭祀和合葬习俗的兴起等因素有关。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early cave-tombs in Xinjin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cave-tombs in Sichuan.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cave-tombs and relative tomb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Xiajiang area,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cave-tombs in Sichuan originated from earth tomb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evolved to adapt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here was a transmission chain between the earth tombs in Guanzhong Plain, cave-tombs in Shangluo and cavetombs in Sichuan. The origin of cave-tombs in Sichuan was irrelevant to the earth tombs in Xiajiang area and western cave-tombs; they were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ose in Xuzhou. And the cave-tombs in Sichuan was rel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irit belief in the Han dynasty, massive immigrants into Sichuan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ustom of sacrifice inside the tomb and joint burial tombs.
引文
[1]此处沿用罗二虎先生界定的“四川崖墓”概念,参见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2][法]色伽兰著、冯承钧译《中国西部考古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第41页。
    [3]方欣安:《所谓蛮洞》,《星期评论(重庆)》1941年第15期。
    [4]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第216页。
    [5][85][英]杰西卡·罗森:《西汉的永恒宫殿——新宇宙观的发展》,《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三联书店,2011年,第266页。
    [6]岑家梧:《四川蛮洞发掘记》,《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六集,1948年。
    [7]商承祚:《四川新津等地汉墓砖墓考略》,《金陵学报》1940年第10卷第1、2期。
    [8]贺昌群:《四川的蛮洞与湘西的崖葬》,《贺昌群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
    [9]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0年。
    [10]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中华书局,2008年,第77页。
    [11]辜其一:《乐山、彭山和内江东汉崖墓建筑初探》,《中华古建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12]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3]丁天锡:《川南东汉崖墓初探》,《宜宾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4]马晓亮:《四川崖墓建筑研究——四川悬崖墓葬的建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9页;谌海霞:《四川崖墓区域类型及特点初步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3页。
    [15]马晓亮仅搜集到8座早期崖墓资料,其中有些年代还有争议,参见马晓亮《四川早期崖墓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12年第1期。
    [16]资料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17]南京博物院:《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页。
    [18]绵阳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崖墓》,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341页。
    [19]杨肇清:《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79年第3期。
    [20][75]李如森:《略论洛阳地区战国、西汉洞室墓的源流》,《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3期。
    [2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汉源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汉源县龙王庙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3年第5期。
    [2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2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24]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7年第4期。
    [25]谢端琚:《试论我国早期土洞墓》,《考古》1987年第12期;高滨侑子著、韩钊译《中国古代洞室墓》,《文博》1994年第1期。
    [26]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滕铭予:《论关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华夏考古》1993年第2期;侯宁彬:《陕西汉墓形制试析》,《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韩国河、张翔宇:《西安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分期与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2期。
    [27]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28]金学山:《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29]陕西省文管会、大荔县文化馆:《朝邑战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8年。
    [30]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3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4页。
    [32]同[31],第234页。
    [33]呼林贵、孙铁山、李恭:《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文博》1991年第4期。
    [3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7页。
    [35]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清理简报》,《文博》2003年第2期。
    [3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37]同[34],第188页。
    [38]同[31],第143页。
    [39]同[31],第688页。
    [40]四川省博物馆:《遂宁县笔架山崖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
    [41]庄文彬:《四川遂宁市发现两座东汉崖墓》,《考古》1994年第8期。
    [42]帅希彭:《彭山发现岩墓与砖墓相结合的墓制》,《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
    [43]发掘者认为丰都槽房沟东汉砖室墓也是修建于土洞之中,但是这批墓葬破坏严重,未发现洞室顶部。
    [44]重庆市文化局、中国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巫山县文管所:《巫山江东嘴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科学出版社,2003年。
    [45]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博物馆、巫山县文保所:《巫山瓦岗槽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科学出版社,2003年。
    [46]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土城坡墓地2006年度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
    [47]重庆市文化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
    [48]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49]马晓亮:《四川崖墓建筑研究——四川悬崖墓葬的建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9-30页。
    [50]重庆市文化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津市市博物馆、奉节县白帝城文物管理所:《重庆奉节拖板崖墓群2005年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
    [51]商洛市考古队:《商洛地区汉代崖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65-366页;王昌富:《商州市商洛崖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402-403页;杨亚长、王昌富:《商南县富水汉代崖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431-432页;姚楠:《陕西商洛崖墓保护管理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一四三,中华书局,2007年。
    [53](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490、491页。
    [54]《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843页。
    [55](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七六《蜀录》,齐鲁书社,2000年,第535页。
    [56]《魏书》卷四《世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74页。
    [57]《隋书》卷四〇《王谊传》,第1168页。
    [58]《周书》卷四四《泉企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785-786页。
    [59]何驽:《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6期。
    [60]可能和商洛崖墓属于一系,参见刘先琴《河南淅川惊现汉代崖墓群》,《光明日报》2010年1月10日第4版。
    [6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永城芒山西汉梁国王陵的调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永城黄土山与酂城汉墓》,大象出版社,2010年。
    [62]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田立振、解华英:《试论济宁地区的两汉诸侯王墓——兼谈汉代诸侯王葬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第221-233页;曹佳玲:《曲阜、邹城地区汉鲁王墓选址及墓室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齐鲁书社,2008年,第534-535页。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64]其中一座为刘贺废墓,一座为刘贺父亲刘髆墓。参见王山东《禹梁山昌邑王汉墓发掘和考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重大考古发掘纪实》,齐鲁书社,1998年;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第900页;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65]该墓实际上是横穴券顶石室墓,与崖墓有差异。资料未发表,此处参考刘照建、梁勇《徐州市铜山县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66]狮子山楚王陵考古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凌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
    [67]邱永生、徐旭:《徐州市驮篮山西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68]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69]南京博物院、铜山县文化馆:《铜山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尤振尧:《〈铜山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一文的重要补充》,《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再补充》,《考古》1997年第2期。
    [70]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文物》1984年第11期。
    [71]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72]发掘资料未能发表是造成分歧的重要原因,相关资料参考刘照建:《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的序列、墓主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2013年第2期;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63-496页;刘尊志:《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梁勇、梁庆谊:《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及排列顺序》,《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188-203页;周保平:《徐州西汉楚王陵墓序列及墓主浅说》,《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第216-230页;孟强、钱国光:《西汉早期楚王墓排序及墓主的初步研究》,《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第169-187页;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刘照建:《徐州地区大型崖洞墓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73]刘照建:《徐州楚王山汉墓时代和墓主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74]刘照建:《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天井成因考——兼谈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考古》2006年第3期。
    [76]罗二虎:《试论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崖墓》,《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
    [77]南京博物院:《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
    [78]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凤凰山西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4期。
    [79]徐州市博物馆:《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80]刘尊志:《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
    [81]图六采自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埃及考古学:埃及古代建筑、雕刻与绘画》,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1-27页。
    [82]刘文鹏、吴宇虹、李铁匠:《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58页。
    [83][伊朗]阿卜杜·侯赛因·扎林库伯:《波斯帝国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1页。
    [84][英]杰西卡·罗森:《中国的博山炉——由来、影响及含义》、《红玛瑙珠、动物塑像和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公元前1000-前650年前后周及其封国与亚洲内陆的交流迹象》、《西汉的永恒宫殿——新宇宙观的发展》,均载于《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三联书店,2011年。
    [86]李晨:《汉代画像石墓起源问题的再思考》,《艺苑》2014年第5期;李晨:《汉代画像石墓中的异域因素》,《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第1期。
    [87]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88]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六《郊特性》,中华书局,1989年,第714页。
    [89](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48页。
    [9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6页。
    [91](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0页。
    [92](唐)杜佑:《通典·食货门》,中华书局,1988年,第2704页。
    [93]钱穆:《论古代对于鬼魂及葬祭之观念》,载《灵魂与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4]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六《祭仪》,中华书局,1989年,第1219页。
    [95]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2006年,第972页。
    [96](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398页。
    [97]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文物》1974年第8期。
    [98]许玉林:《辽宁盖县东汉墓》,《文物》1993年第4期。
    [99]罗福颐:《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
    [100]《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99页。
    [101]《汉书》卷七〇《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24页。
    [102]《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第3115-3116页。
    [103]《续汉书·祭祀志下》,第3199页。
    [104]资料现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105]同[89],第608页。
    [106]同[95],第961-962页。
    [107]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08]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文津出版社,1990年,第1页。
    [109]《汉书》卷八五《谷永传》,第3462页。
    [110]《汉书》卷八一《孔光传》,第3358页。
    [111]《汉书》卷二四《食货志》,第1145页。
    [112]《汉书》卷九九《王莽传》,第4193页。
    [113]《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第484页。
    [114]《汉书》卷二四《食货志》,第2185页。
    [115]《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第535页。
    [116]同[115],第535页。
    [117]同[115],第537页。
    [118]《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第101页。
    [119]《后汉书》卷二七《承宫传》,第944页。
    [120]《古文苑》卷四《蜀都赋》,江苏书局,光绪丙戌年(1886年)。
    [121]西汉崖墓分布地域广、流行时间长,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崖工队伍,人数应该不少,如保安山M2墓内铭文上记载相关崖工的名称“佐崖工禄”,“佐婴工婴”、“何徒王”、“何徒印”、“佐崖工偃”等。参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122]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第75页。
    [123]李如森:《汉代墓祀新探》,《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124]黄伟:《试论周秦两汉夫妻合葬礼俗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曁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
    [12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津县大云山东汉崖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5期。
    [127](宋)洪适:《隶释》卷一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148-149页。
    [128]罗二虎:《四川崖墓开凿技术探索》,《四川文物》198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