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名士及其风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ingshi and Its Demeanor in the Ming Dynasty
  • 作者:陈宝良
  • 英文作者:CHEN Bao-liang;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 关键词:明代 ; 名士 ; 好名 ; 风度
  • 英文关键词:Ming Dynasty;;Mingshi;;fond of reputation;;demeanor
  • 中文刊名:AFSX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 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安徽史学
  • 年:201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15AZS006);; 西南大学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团队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及社会变迁研究”(SWU1709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AFSX201801001
  • 页数:13
  • CN:01
  • ISSN:34-1008/K
  • 分类号:6-18
摘要
名士既属于"士"这一社会阶层,是知识人群体的一部分,又是"士"阶层中一个特殊的分层,是士风、士习演进的必然产物。明代名士源头有二:一是魏晋名士,二是以苏东坡为典型的北宋名士。明代的士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一种好名、重名的风气,进而出现了名士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社会群体。若是简单加以归类,明代的名士可以分为山人名士、文社名士、讲学名士、帖括名士、释中名士、闺中名士六种。明代名士具有求名邀誉与藉名求利两大特点,进而形成独特的名士风度:言谈上,崇尚清谈,喜好雅谑;举止上,狂简、任诞,对晋人风度多加推崇;性格上,多有癖性,如好佛书、红裙,薄宦情;生活上,更是日趋随意化及精致化。
        As a special kind of gentry'class,the cultural celebrity was part of the company of intellectuals. The evolvement of intellectual habitu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class. Two sources of the Ming cultural celebrity were discernible: the celebrity of the Wei-Jin Dynasties and the celebrity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presented by Su Dong-po.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lass,nonetheless,took place in the Ming Dynasty,constituting the self-transformation of this class.This transformation brought in a new cultural milieu that these groups of people were more penchants for the reputation. Based on a preliminary look at the internal diversity of this social group,they c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mountainous celebrity,social club celebrity,lecture celebrity,examination celebrity,temple celebrity and home celebrity. Breaking of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vention,however,was the salient feature all the cultural celebrity shared,which resulted in a new social habitus of this group characteristically 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regard to their way of communication,philosophical debate was highly regarded and the elegant mocking was favored; in terms of social behavior,being abnormal was their social normal,with the Wei-Jin cultural celebrity elevated to be their model; as for personality,eccentricity was generally shared while a career in government was ignored; and last but not the least,a more causal and quality life was pursued for their lifestyle.
引文
(1)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1《治家第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页,注(1)。
    (2)南怀瑾:《清代名吏判牍前介辞》,《清代名吏判牍七种汇编》卷首,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页。
    (3)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4)相关的探讨,可参见陈宝良:《明代文人辨析》,台北《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第194页。
    (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7《史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0页。
    (6)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5《德量》,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23页。
    (7)有关明代名士的研究成果,徐林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一书,颇为值得关注。在“中晚明士人文化人格的彰显与社会交往”一节中,作者又析出“重名与名士效应”一小节,从“士人重名”“名士之多”“名士效应”三个方面,就明代中晚期士人的重名习气与名士效应作了探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175页。
    (8)这篇文章是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讲演稿,最初发表于1927年8月11、12、13、15、16、17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第173—178期;改定稿发表于1927年11月16日《北新》半月刊第2卷第2号;今收入《鲁迅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7—405页。
    (1)(5)(8)陈子龙:《安雅堂稿》卷7《二周文稿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8、118—119页。
    (2)对名士一称的溯源,可参见钱泳:《履园丛话》3《考索·名士》,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册,第68页。按:清人梁章钜所据,亦为钱泳所记,参见梁章钜:《称谓录》卷32《美称·名士》,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15页。
    (3)李邺嗣:《杲堂文钞》卷1《续骚堂集序》,张寿镛辑:《四明丛书》第3册,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538页。
    (4)事载裴启:《裴子语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页。
    (6)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正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307页。
    (7)刘义庆撰、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卷上《文学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9)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3《南北游诗序》,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32—33页。
    (10)周之夔:《弃草二集》卷2《王双凫先生瓢憎集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1524—1525页。
    (1)袾宏:《竹窗三笔·不朽计》,台湾印经处1958年版,第194页。
    (2)黄宗羲:《南雷诗文集·序类·范道原诗序》,《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3)蒋超伯:《南漘楛语》卷6《明人著多不经》,《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79—180页。
    (4)李乐:《见闻杂记》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452页。
    (5)陈龙正:《与友》,周亮工辑:《尺牍新钞》卷8,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82页。
    (6)陈子龙:《安雅堂稿》卷7《二周文稿序》,第118页。
    (7)雷士俊:《与郑廷直书》,《尺牍新钞》卷8,第294—295页。
    (8)张明弼:《四氏子传》,张潮辑:《虞初新志》卷4,《笔记小说大观》第14册,第239页。
    (1)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19《徐文长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中册,第716页。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士人·金华二名士》,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83页。
    (3)华阳散人编辑:《鸳鸯针》第3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4)全祖望:《鲒埼亭集》卷28《李元仲别传》,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4—545页。
    (5)李凤萍:《晚明山人陈眉公研究·自序》,台北私立东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第1页。
    (6)方濬师:《蕉轩随录》卷5《处士》,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5页。
    (7)钱澄之:《田间文集》卷16《蒋亭彦诗引》,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7页。
    (8)唐甄:《潜书》上篇下《去名》,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页。
    (9)张怡:《玉光剑气集》卷4《国是》,第161页。
    (10)李邺嗣:《杲堂文钞》卷2《钱退山诗集序》,《四明丛书》第3册,第1554页。
    (1)文元发:《学圃斋随笔》下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92页。
    (2)姚旅:《露书》卷12《谐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3)许令誉:《答书》,陈确:《陈确集·文集》卷1《与许芝田书》附,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页。
    (4)侯方域著、王树林校笺:《侯方域全集校笺》卷1《文集一·彭容园文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上册,第52—53页。
    (5)贺逢圣:《贺文忠公遗集》卷4《祭都御史徐眉云先生文》,《乾坤正气集》本。
    (6)周之夔:《弃草二集》卷2《赵则行小题序》,第1456页。
    (7)归庄:《归庄集》卷4《跋黄蕴生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0页。
    (8)叶梦珠:《阅世编》卷8《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
    (9)黄宗羲:《南雷诗文集·序类·曹氏家录续略序》,《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104页。
    (10)唐甄:《潜书》上篇下《去名》,第59页。
    (11)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227页。
    (12)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33《牡丹亭记题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1)伍袁萃:《林居漫录》卷3,清钞本。
    (2)文元发:《学圃斋随笔》下册,第592页。
    (3)按:此称见于陈确之论,参见《陈确集·文集》卷1《复来成夫书》,第90页。
    (4)关于帖括名士,小说《儒林外史》通过“马二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已经作了很好的揭示。参见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137页。
    (5)张岱:《陶庵梦忆》卷6《噱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6)叶梦珠:《阅世编》卷4《名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7)李邺嗣:《杲堂文钞》卷6《天童寺西堂明介禅师墖铭》,《四明丛书》第3册,第1640—1641页。
    (8)袾宏:《竹窗三笔·僧务外学》,第151—152页。
    (9)汪道昆:《太函集》卷108,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2280页。
    (10)曹学佺:《曹能始先生小品》卷2《鹫峰寺前修路疏》,《曹学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11)陈确:《陈确集·文集》卷1《与老友董冬隐书》,第86页。
    (1)钱谦益:《牧斋外集》卷4《新安范劬淑诗草序》,《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0页。
    (2)谭元春:《谭元春集》卷29《女山人说》;卷4《江夏女客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9—790、135—136页。
    (3)(4)张怡:《玉光剑气集》卷27《列女》,第963、962页。
    (5)屠隆:《娑罗馆清言》卷上,《清言小品菁华》,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页。
    (6)张岱:《陶庵梦忆》卷6《噱社》,第58页。
    (7)朱国祯:《涌幢小品》卷3《善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梁维枢:《玉剑尊闻》卷9《简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1页。
    (8)薛冈:《天爵堂文集笔余》卷1,《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1)陈康祺:《朗潜纪闻》卷16《吴兆骞有名士习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8页。
    (2)曹臣:《舌华录·狂语第四》,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3)曹臣:《舌华录·冷语第六》,第113—114页。
    (4)梁维枢:《玉剑尊闻》卷8《任诞》,第588—589页。
    (5)(6)姚旅:《露书》卷11《人篇上》,第268、267页。
    (7)黄宗羲:《南雷诗文集·碑志类·万悔庵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297页。
    (8)李寄:《天香阁随笔》卷1,陶社校刊本。
    (9)黄虞龙:《与邹公履》,《尺牍新钞》卷7,第236页。
    (10)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20《论谢安矫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292页。
    (1)梁维枢:《玉剑尊闻》卷8《任诞》,第596页。
    (2)姚旅:《露书》卷11《人篇上》,第269页。
    (3)张岱:《陶庵梦忆》卷4《祁止祥癖》,第39页。
    (4)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1《古诗类·过黄河》,第1页。
    (5)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1《古诗类·咏怀效白》,第5—6页。
    (6)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1《古诗类·咏怀》,第7页。
    (7)陆文衡:《啬庵随笔》卷4,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8)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1《古诗类·送吴尚之太史谒告归桐城》,第2页。
    (9)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82《杨士奇》,明万历刻本。
    (10)黄宗羲:《思旧录·张自烈》,《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362页。
    (11)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5《酒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19—820页;褚人穫:《坚瓠六集》卷2《鞋杯词》,《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第220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3《金莲杯》,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9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妓鞋饮酒》,中册,第600页;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26《诗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页。
    (1)汪道昆:《太函集》卷76《八冠记》,第1570页。
    (2)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8《高人》,第677—678页。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士人·张幼予》,中册,第582页。
    (4)(9)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1《古诗类·顾仲方画山水歌》,第4页。
    (5)施绍莘:《瑶台片玉甲种补录》,收入虫天子编、董乃斌等校点:《中国香艳全书》17集卷2,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2068页。
    (6)(12)梁维枢:《玉剑尊闻》卷8《任诞》,第583、584页。
    (7)张岱:《陶庵梦忆》卷4《方物》,第38页。
    (8)张岱:《陶庵梦忆》卷8《蟹会》,第75页。
    (10)张岱:《陶庵梦忆》卷1《金乳生草花》,第3页。
    (11)乐纯:《雪庵清史》卷2《清供》,《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第6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426页。
    (13)张岱:《陶庵梦忆》卷7《愚公谷》,第68页。
    (1)(4)刘裕:《身世十二戒》,余治:《得一录》卷16,收入《官箴书集成》第8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711、708页。
    (2)梁维枢:《玉剑尊闻》卷8《任诞》,第590页。
    (3)李乐:《见闻杂记》卷9,第735—736页。
    (5)张凤翼:《处实堂集》卷6《谈辂续》,明万历刻本。
    (6)魏学洢:《茅簷集》卷5《顾孔昭耦花居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70页。
    (7)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28《愿学记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64页。
    (8)吴从先:《小窗自纪》,《清言小品菁华》,第307页。
    (9)此论转见于张邦奇所引,参见《养心亭集》卷8《主心辨》,《四明丛书》第26册,第16584页。
    (1)张邦奇:《养心亭集》卷8《主心辨》,《四明丛书》第26册,第16584页。
    (2)高拱:《掌铨题稿》卷18《覆吏科给事中吴文佳条陈疏》,高拱著,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3)唐甄:《潜书》上篇下《去名》,第58页。
    (4)汪琬:《钝翁前后稿》卷37《文稿》37《论·名论》,李圣华笺校:《汪琬全集笺校》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4—755页。
    (5)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3《南北游诗序》,第32—33页。
    (6)方孝标:《钝斋文选》卷1《冒辟疆诗文二刻序》,石钟扬等校点:《方孝标文集》,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9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