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turning to Narrative Tradition:The Turning of Contemporary Folklore Studies towards Life Practice
  • 作者:李向振
  • 英文作者:LI Xiangzhen;
  • 关键词:叙事学 ; 实践民俗学 ; 日常生活 ; 生活实践
  • 英文关键词:narratology;;practice folklore;;everyday life;;life practice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3
  • 基金: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41300002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1005
  • 页数:17
  • CN:01
  • ISSN:37-1178/K
  • 分类号:45-59+158-159
摘要
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消解了传统民俗事象,民俗学正在遭遇着阐释危机。转向日常生活的实践民俗学,体现了民俗学者的学术自救与学科自觉。实践民俗学要求研究者通过民俗对民众的生活实践及意义世界进行观照,研究者可以借助日常叙事实现研究对象从事象到事件再到生活实践的双重还原。将叙事学作为研究策略引入民俗学,既是传统民俗学叙事研究的接续,又是当代民俗学关注生活实践的路径。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反思民俗学学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民俗学实践主体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推进实践民俗学的研究进路。
        The life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s eliminated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and folklore studies are experiencing a crisis of interpretation.The Practice Folklore,which turns to focus on everyday life,reflects the academic self-rescue and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of folklorists.Practice folklore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life practice and the meaning-world through folk customs.Researchers can use the daily narrative to achieve the dual restoration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custom to event,and then to life practice.Introducing narratology as a research strategy into folklore studies is not only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lore narrative research,but also the path of contemporary folklore studies with emphasis on life practice.Rethinking 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folklore academic works and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practice subjects of folklore studies with the help of narrative-related theories is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practice folklore.
引文
(1)[美]戴安娜·埃伦·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李明洁译,《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
    (2)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04—205页。
    (3)需要说明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化人类学派民俗学在杨堃等先生的努力和坚持下,以燕京大学为阵地,通过引入民族学或社会学调查方法,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学术作品,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办学受到影响,已由进化人类学派民俗学发展成“社会学的民俗学”也随之走向衰落。
    (4)刘铁梁:《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1)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2)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3)王杰文:《“语境主义者”重返“文本”》,《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倾向的反思》,《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5)周星:《“生活革命”与中国民俗学的方向》,《民俗研究》2017年第1期。
    (6)[日]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民俗学研究中“记忆”概念的有效性》,王晓葵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7)李向振:《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8)有关民俗学的实践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关于“民俗主义”“公众民俗学”(或“公共民俗学”)、“民俗旅游”“非遗”保护等问题的讨论。
    (9)如户晓辉:《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实践民俗学的愿景》,《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户晓辉:《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吕微:《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吕微:《实践民俗学的提倡》,《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吕微:《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户晓辉:《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等等。
    (1)[美]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2)Amy Shuman,Storytelling Rights-the Uses of Oral and Written Texts by Urban Adolescent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4)[美]戴安娜·埃伦·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李明洁译,《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
    (5)[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页。
    (6)[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8页。
    (1)[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2)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1)吕微:《实践民俗学的提倡》,《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
    (2)吕微:《走向实践民俗学的纯正形式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3)吕微:《走向实践民俗学的纯正形式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4)吕微:《走向实践民俗学的纯正形式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5)吕微:《走向实践民俗学的纯正形式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6)[日]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民俗学研究中“记忆”概念的有效性》,王晓葵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7)李向振:《“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2)萧放、朱霞主编:《民俗学前沿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周星、王霄冰主编:《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等。
    (3)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4)[日]菅丰:《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陈志勤译,《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5)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1)[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36页。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45页。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3)[美]艾米·舒曼:《个体叙事中的“资格”与“移情”》,赵洪娟译,《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
    (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59页。
    (1)[美]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美]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民俗学研究中“记忆”概念的有效性》,王晓葵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3)[日]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4)[德]鲍辛格等:《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吴秀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2)折晓叶:《“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社会》2018年第1期。
    (3)[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翁海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1)[法]米歇尔·福柯等:《文字即是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赵子龙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7页。
    (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3)[澳]德里克·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夏循祥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代译序”,第6-11页。
    (4)[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美]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3页。
    (5)万建中:《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思想战线》2018年第5期。
    (1)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2)黄盈盈:《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从性故事的讲述看“叙述”的陷阱与可能》,《开放时代》2018年第5期。
    (3)成伯清:《时间、叙事与想象——将历史维度带回社会学》,《江海学刊》2015年第5期。
    (4)[德]本雅明:《单向街》,陶林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13页。
    (5)[美]艾米·舒曼:《个体叙事中的“资格”与“移情”》,赵洪娟译,《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
    (1)[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2)[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美]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3页。
    (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54页。
    (4)[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美]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5页。
    (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55页。
    (6)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7)李向振:《“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日]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宫岛琴美译,《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1)[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翁海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0—21页。
    (2)[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3)刘子曦:《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4)[德]本雅明:《单向街》,陶林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43页。
    (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刘子曦:《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