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籍十九路军精神探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Probe into the Spirit of the 19th Route Army of Hakka
  • 作者:肖文评 ; 邓炜霖 ; 古惠文
  • 英文作者:XIAO We n-Ping;DENG Wei-Lin;GU Hu i-Wen;Hakka Research Institute/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ay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客籍十九路军 ; 精神 ; 客家研究 ; 抗战
  • 英文关键词:the 19th Route Army of Hakkas;;spirit;;Hakka research;;Anti-Japanese War
  • 中文刊名:JYD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
  • 机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政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28
  • 出版单位:嘉应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7;No.230
  • 基金: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582026);; 2018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基金项目(pdjh2018b047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18YJA770017)
  • 语种:中文;
  • 页:JYDB201902003
  • 页数:6
  • CN:02
  • ISSN:44-1602/Z
  • 分类号:12-17
摘要
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奋起抵抗的十九路军成为备受国内外各界瞩目的对象,不少目光都聚焦于十九路军的客家群体中。这群客籍将士普遍受过良好教育,能力较强,且以文职人员居多。由于他们拥有"客家"身份,同时受十九路军领袖气质影响,并在抗战军兴时期充分展现了客家人英勇抗敌的风采,因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籍十九路军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激励了客家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民族自豪感,使之前仆后继投身到抗战中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客家研究的发展。对于当下客家文化的发展及抗战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The Battle of Shanghai, which broke out in January 28th in 1932, severely attacked the arrogance of Japanese aggressors. The 19th Route Army, who rose up to resis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t home and abroad. Many people were focused on the Hakka group of the 19th Route Army. The groups' soldiers were generally well educated and competent, and most of them were civilians. Because of their "Hakka"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19th Route Army, they fully displayed the heroic manner of Hakka in fighting the enemy, thus forming a unique spirit of the 19th Route Army of Hakka. This spirit inspired Hakka people's national pride a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that time, and made them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uccessively. At the same time,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research in Japa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anti-Japanese war research.
引文
[1][日]河合洋尚.日本客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的轨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2:172.
    [3]饶伟新.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客家”称谓由来考论——以清代以来赣南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J].民族研究,2005(6):95-103+113.
    [4][美]罗伊·波特.剑桥科学史·第4卷:18世纪科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84.
    [5]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委员会.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M].苏州:文新印刷公司,1932.
    [6]杨颖奇,郭必强.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4:153.
    [7]张励.十九路军六十一师百廿一旅淞沪抗日战记[M]//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4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136.
    [8]程志远,王洁玉,林子雄.乾隆嘉应州志:上[Z].中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 1991:44.
    [9]林晓平.论客家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M]//丘权政.客家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378.
    [10]蔡廷锴.“闽变”前的种种酝酿与措施[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93.
    [11]朱宗震.陈铭枢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09.
    [12]赵明.论族群意识与客家群体的凝聚力[M]//丘权政.客家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460.
    [13]黄季陆.革命人物志:第4集[M].台北: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0:73.
    [14]陈介成.大埔客家人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73.
    [15]赵一肩.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纪要[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8.
    [16]何宝松.忆述蒋光鼐将军[G]//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58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17]何宝松.缅怀蔡廷锴将军[G]//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71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8.
    [18]杜元载.革命人物志:第11集[M].台北: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198-200.
    [19]罗可群.“华夏男儿石敢当”——读李则芬将军诗词[G]//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宁文史:第26辑.梅州:兴宁市印刷厂,2001:180.
    [20]梁养吾.客家的源流与梅县的地名沿革[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梅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册.1983.
    [21]张磊.何子渊纪念文集[M].广东省兴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人民政府,2011:48.
    [22]罗鑫.日本客家印象形成的历史回顾[J].嘉应学院学报,2016(34):26.
    [23]广东客家民族之研究[J].张景崧,译.集美周刊,1933(12):142.
    (1)李剑翁《上海抗日血战记》[M],上海军事新闻社总部,1932。原件封面写有“赠:梅县东山中学图书馆。赵一肩”字样,该书由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先生收藏。
    (2)《广东客家民族的研究》此书有两个中译本,一为张景崧节译于1 933年第1 2期《集美周刊》的《广东客家民族之研究》;二为赖宝玉全文翻译并载于梅翁编的《客家源流与分布》中。
    (3)十九路军是以广东人为主的地方部队,日本“以客家为主的19路军”论断,其实源于十九路军的精神领袖陈铭枢为合浦客家人,因而将十九路军整体视为客家的军队.目前尚未有充足证据证明其为客家人为主的军队,但可以肯定客籍将士是十九路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赖宝玉译,日本外务省情报部《广东客家民族的研究》[A]//梅翁编《客家源流与分布》, 1992:77。
    (1)在论著中有提到客籍十九路军有苏钟生,吴福文主编:《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燕山出版社2 002年版);林善珂著:《客家路漫漫》(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谭元亨主编:《广东客家史(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 010年版);谭元亨著:《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而研究方面则有刘大可著《抗战期间客家英杰群像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5年第4期)。
    (2)根据前文界定的“客籍十九路军”标准,根据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共收集到8 9人,其中梅县籍33人,兴宁籍2 1人,五华籍1 4人,大埔籍9人,蕉岭籍9人,丰顺籍2人,平远籍1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文中出现的人物做一简表,附于文末。
    (3)林训,陈天生《群星璀灿·西阳、白宫知名人士录:第1 集》,2000年,页4 9。
    (4)《陈氏秀甫公系族谱》统编理事会《陈氏秀甫公系族谱:总谱》,2 011年,页274-275。
    (1)参见《申报》 1932年2月24日《赵参谋长谈话》、1932年4月11日《赵一肩沈光汉,表示决心》、1932年4月14日《前线将士抚髀思奋,赵一肩之谈话》及1 932年4月18日《赵一肩谈话,长期抗战造成民族新生命》等文。
    (1)印水心《陆军第七十八师潘烈士抗日阵亡纪念册》(附淞沪抗日战史)。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号。七八七(7092),页91。
    (2)《十九路军援热部过梅县》[N]申报,1 933-4-10。
    (3)《十九路援热军之军容》[N]申报,1 933-4-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