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晚唐儒士林慎思——以《續孟子》爲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朱海
  • 中文刊名:PWJN
  • 机构: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 出版日期:2016-11-15
  • 出版单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 年:2016
  • 语种:中文;
  • 页:PWJN201602007
  • 页数:26
  • CN:02
  • 分类号:148-172+221
摘要
<正>林慎思,福州長樂人,唐懿宗咸通十年進士,官至水部郎中守萬年縣令,死於唐末戰亂,著作流傳後世者有《伸蒙子》、《續孟子》。林慎思是晚唐時期一位重要的儒學思想家,王雲五、~(1)蕭公權、~(2)趙家驥、俞啓定、張汝珍、~(3)孫培青、~(4)戴顯群、方慧~(5)等先生皆對其生存的時代、地域背景或其思想、著述有所論述、研究,林玉琰先生主編的《伸蒙子與德成岩》、~(6)《林慎思研究》(第一1)~(7)兩書收録、整理了數十篇文獻、文章、論著節選,是目前有關林慎思及《伸蒙子》、《續孟子》最
        
引文
(1)《王雲五全集》第二册《晉唐政治思想》第十五章《林慎思的政治思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十二章《韓愈柳宗元林慎思》第四節《林慎思》,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3)王炳照、閻國華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秦漢-隋唐)第八章第八節《皮日休、林慎思的教育思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本卷主編趙家驥、俞啓定、張汝珍。
    (4)陳學恂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第3卷《隋唐分卷》第四編第四章第五節《林慎思的教育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本卷主編孫培青。
    (5)戴顯群、方慧:《福建科舉史》第一章《隋唐時期的福建科舉》第四節《唐代閩中科舉佳話與進士風雅》之四“拔萃魁首林慎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本章爲戴顯群先生執筆。
    (6)閩新出榕内書(刊)第0466號,1998年7月版。
    (7)中國長樂比干文化研究會編,香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
    (8)具體文章限於篇幅恕不一一羅列。另外,就筆者目力所見,南京師範大學2009届碩士研究生秦軍的碩士論文《林慎思思想研究》以及河北師範大學2012届碩士研究生楊會香的碩士論文《林慎思著作研究》也對林慎思生平及思想的相關方面進行了梳理,亦可參看。
    (9)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0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下文“拙文”即指此文。
    (1)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3)載王兆成、劉秋增總主編:《齊魯諸子名家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劉先生並著有《孟子大略》,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
    (4)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黄先生《孟子》第七章《历代孟子學诠释的流變(一)》四《漢唐時代的孟子學》之(三)《唐代儒者心目中的孟子》“林慎思”条專論林慎思《續孟子》,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165-167頁。
    (6)第四章《隋唐孟子地位的上升及孟學發展的新動向》第四節《晚唐儒者的孟學思想及其研究》之三《林慎思〈續孟子〉》,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第298-301頁。
    (7)第四章《晚唐孟子學》第四節《林慎思與孟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52-258頁。該書第四章第二節《杜牧與孟子》,第218-230頁;第三節《皮日休、陸龜蒙與孟子》,第230-252頁。
    (8)收於《伸蒙子》。本文及前揭拙文所引《伸蒙子》據《叢書集成》初編第0534號,《續孟子》據《叢書集成》初編第0503號,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兩者皆據《知不足齋叢書》所收排印。有關《伸蒙子》及《續孟子》的版本留存情况可參官桂銓、江榮基先生《唐林慎思〈續孟子〉、〈伸蒙子〉版本考》,收於前揭《林慎思研究》。
    (1)從兩者自序内容來看,應該《伸蒙子》在前,較爲詳細地交待了寫作緣起,《續孟子》在後,僅僅簡單講了一下他不滿意樂正子、萬章等人對孟子的理解,自己要重新解釋孟子思想。或許林慎思撰述之時原本意圖兩本並行,自不必在序言中重複交待。
    (1)收於前揭《林慎思研究》。
    (2)武漢大學2013級部分研究生曾參與討論,其中楊倩倩同學寫出兩篇感想,特此注明。
    (3)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4)上海:上海群學社,1933年三版。
    (5)陳大齊著,趙林校訂:《孟子待解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6)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7)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8)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2)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
    (13)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14)(美)倪德衛著,萬白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梁溪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前揭倪德衛先生《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第二部分之第十二章《論〈孟子〉的翻譯》亦對《孟子》的多種譯本及其譯者加以介紹、評價,見第217-248頁。
    (3)(日)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
    (4)本文引《孟子》據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此條頁1-3。
    (5)對孟子所謂“仁義”問題的專題研究可參萬光軍先生《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27頁。
    (2)他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頁);《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宫。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爲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3頁)《孟子》思想與樂的密切關係可參杜維明先生《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觀念:中國美學探討》,收於同著:《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换的自我》,曹幼華、單丁譯,周文彰等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52-53頁。
    (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96頁。
    (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03-104頁。
    (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07-108頁。
    (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06頁。
    (2)孟子尚有“不怨天,不尤人”的態度,有“(天)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氣概,見《孟子·公孫丑下》第十三章,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09頁。
    (3)楊伯峻:《孟子譯注》,第282頁。
    (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215頁。
    (1)拙撰:《唐代忠、孝問題研究》,武漢大學2002届博士學位論文。
    (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1頁。
    (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99頁。
    (2)颜回“不改其樂”的態度可爲他人示範,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功”。
    (3)有關論述可參沈錦發先生《孟子民本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10頁。
    (2)《孟子·滕文公下》第四章,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45-146頁。
    (3)《孟子·公孫丑下》第三章,楊伯峻:《孟子譯注》,第92-93頁。
    (4)《孟子·盡心下》第二十三章,楊伯峻:《孟子譯注》,第332頁。
    (1)南宋劉希仁爲《續孟子》作序,稱其“善於敷演,亦長於譬喻”。關於孟子的“善辯”,前揭陳大齊先生《孟子待解録》有多篇指出孟子言語、邏1之失,如《疑未切中的答問》、《强解的可通與不可通》、《孟子言論的語病》、《有所蔽的巧辯》、《義理難解的言論》、《孟子言論的得失相因》等,筆者深表讚同,《伸蒙子》與《續孟子》也有相似之處。相關論述另可參王慧茹先生《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第五章《談辯語言的究極——立命與明道》第三節《談辯以立命》之一《與時君的建言》、之二《及閘人弟子的問答》及第四節《談辯以明道》之一《談辯語言的表現及作用》、之二《談辯語言的溝通與彰顯》,臺北: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自周予同先生《群經概論》(載《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提出唐宋間“孟子升格運動”,較爲詳細的梳理可參徐洪興先生《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中篇第二章第二節《孟子升格運動(附論:唐宋間的“非孟”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四川大學學報》1955年第2期。
    (2)《歷史研究》1958年第2期。
    (3)《文史哲》1958年第1期,此文復收於蕭滌非、鄭慶篤先生整理本《皮子文藪》,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1所,1959年版《前言》,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9-266頁。下文引皮日休著述皆本此書。
    (4)《河北天津師範學院學報》1958年第1期。
    (5)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册,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497-508頁。
    (6)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册,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30-433頁。下文論皮日休事不注出處者皆本以上幾位先生的考訂與研究。李文瀾先生《“清風朗月”:唐代漢水道隱文化》闢“唐末思想家皮日休”專節,給皮日休以很高評價,參李文瀾著:《文瀾存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1-272頁。
    (7)臺北: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8)據蕭滌非、鄭慶篤先生整理本統計爲55或56篇,以筆者淺見是52篇。
    (9)《鹿門隱書·序》,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1頁。
    (1)林慎思仕途晉升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參孫國棟先生:《從〈夢遊録〉看唐代文人遷官的最優途徑》,收於同著:《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步近智先生《唐末五代皮日休、無能子、譚峭的進步思想》(《歷史教學》1980年第12期)及前揭秦軍碩士論文《林慎思思想研究》對兩人的思想都有比較。譚峭見下文討論,《無能子》作於晚唐,作者不詳,王明先生曾加以校注,參王明:《無能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王明先生並在序言《無能子的哲學思想——唐末農民大起義影響下一部特出的著作》里對作者思想有詳細介紹,序言以《論〈無能子〉的哲學思想——唐末農民大起義影響下一部特出的著作》爲題,載《中國哲學史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復收於王明先生:《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文字略有删補。
    (3)皮日休之死有多種説法,筆者同意蕭滌非先生的意見,即皮日休先歸順黄巢,黄巢敗後被唐廷處死。無論如何,皮日休參加黄巢起義軍,以封建道德來看都是“不光彩”的,但此後皮日休聲譽日隆,林慎思卻是湮没無聞,以封建道德來看堪稱造化弄人。
    (4)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卷九《書·請孟子爲學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卷九《書·請韓文公配饗太學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十二章《韓愈柳宗元林慎思》言:“韓愈生於大曆始衰之世,猶能代表專制天下之正統思想。柳宗元已漸重養民,不復推尊君權。林慎思生當懿僖之亂世,乃大闡孟子盡棄韓柳之荀學。唐代儒家政論至此遂隨時世之盛衰而變其内容與態度。”(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第275頁)
    (3)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皮子世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7-118頁。
    (4)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卷二《諷悼·悼賈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頁。
    (5)臧清先生《論唐末詩派的形成及其特徵——以咸通十哲爲例》(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5期)言“他們的牢落感慨之辭畢竟傳達出了相當衆多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共同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不合理的現實制度和不穩定的時局面貌。”
    (6)前揭蕭滌非先生文。
    (1)《鹿門隱書》,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2頁。
    (2)載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下文引用《化書》及相關内容皆據此本。
    (3)見前揭丁禎彦、李似珍先生《譚峭〈化書〉的社會思想和哲學思想》,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第2頁。
    (4)《明弘治十七年劉達刻本化書序》,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第75頁。筆者以爲所謂“儉”除了“儉樸”之意,更重要的是“缺”、“省”、“無”的意思,是道家“無”、“無爲”思想的體現,如《化書》卷六《儉化·化柄》曰:“儉於聽可以飬虗,儉於視可以飬神,儉於言可以飬氣,儉於私可以獲富,儉於公可以保貴,儉於門闥可以無盜賊,儉於環衛可以無叛亂,儉於職官可以無姦佞,儉於嬪嬙可以保夀命,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知儉可以爲萬化之柄。”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第66-67頁。
    (5)《鹿門隱書》,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第94頁。
    (1)丁禎彦、李似珍先生言“他(譚峭)的出走學道,亦可視爲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消極反叛”,前揭丁禎彦、李似珍:《譚峭〈化書〉的社會思想和哲學思想》,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第2頁。前揭王明先生:《論〈無能子〉的哲學思想——唐末農民大起義影響下一部特出的著作》曾對同時代的五位進士王徽、林慎思、司空圖、皮日休、劉允章面臨農民起義的不同抉擇加以論述,見王明校注:《無能子校注》,第4-6頁。
    (1)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卷六《書·請韓文公配饗太學書》,第88頁。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5-286頁。
    (1)《弇州山人續稿·書化書後》,譚峭撰,丁禎彦、李似珍點校:《化書》,第86頁。
    (2)前揭江政寬先生《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兼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言“在皮日休之外,諸如陸龜蒙、司空圖、羅隱、牛希濟、孫郃這些知識分子,皆承繼了中唐儒家復興的思想遺産,不斷找尋儒家的根本精神以及淑世濟民之道。通過這些過渡型人物的努力,方使中唐儒家復興與北宋儒家運動之間的部分歷史環節得以形成。”(臺北: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7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