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州的慈善放生事业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haritable Causes of Saving Animalsin Su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葛慧烨 ; 黄鸿山
  • 英文作者:GE Huiye;HUANG Hongshan;Suzhou No.10 Middle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School of Soci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 关键词:清代 ; 苏州 ; 慈善 ; 放生 ; 放牛
  • 英文关键词:the Qing Dynasty;;Suzhou;;charity;;saving animals;;saving farm cattle
  • 中文刊名:SZJ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 机构: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25
  • 出版单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5;No.14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91);; 2016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
  • 语种:中文;
  • 页:SZJX201803007
  • 页数:7
  • CN:03
  • ISSN:32-1556/G4
  • 分类号:65-71
摘要
清代苏州慈善放生事业格外兴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放生机构。其中既有以各种动物为放生对象的放生会,又有专以耕牛为对象的养牲局和放牛局。它们大多采用募资收买动物,并予以保护和喂养的办法,宗旨是保护动物的生命。放生机构多属民办慈善事业,但也得到官府一定程度的支持。清代地方社会之所以积极举办放生活动,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道德感召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精英促进社会和谐和维持农业生产的努力。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charitable causes of saving animals in Suzhou were flourish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organizations emerged. There were both Release Organizations which saved a variety of animals, and Release Cattle Bureau which only saved farm cattle. Most of them used the method of raising funds to buy the animals and to protect and feed them. The purpose was to protect the life of animals. The organizations of saving animals were mostly private charities, but they had also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local community actively held the causes of saving animal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in the first place, 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appeal; secondly, it also reflected the efforts of the local elite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to mai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引文
[1]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05.
    [2]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悔庵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2.
    [4]顾震涛.吴门表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周梦颜.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275.
    [6]余治.得一录[M].台北:华文书局,1969.
    [7]杨镜如.紫阳书院志:1713—1904[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494-495.
    [8]沈藻采.元和唯亭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65.
    [9]小浮山人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549.
    [10]顾广誉.悔过斋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73.
    [11]顾文彬.过云楼日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
    [12]盛泽放牛局豢养经费募启[N].申报,1882-12-17(4).
    [13]江苏人之信鬼[J].江苏,1904(9/10):1-4.
    [14]盛泽放牛局收付清单[N].申报,1884-04-07(4).
    [15]黄鸿山.财政资助与清代江浙育婴堂的官办化问题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5(2):151-160.
    [16]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10.
    [17]孟轲.孟子[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
    [18]周易[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
    [19]释印光.印光法师文钞: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095.
    [20]济荒要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学界既有研究主要有:日本学者夫马进对明末清初放生会的起源及活动作过专门研究,但对清初以后的情况少有提及,参见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7—137页。美国学者韩德林亦曾考察晚明的放生社,但同样未涉及其后来的发展演变,参见韩德林著、吴士勇等译:《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有学者研究慈善事业史及相关人物时涉及清代的放生事业,如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慈善家系谱—以潘曾沂为中心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第210—216页;王卫平、黄鸿山:《继承与创新:清代前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彭绍升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79—188页。亦有学者关注放生与思想文化特别是佛教思想的联系,如明成满:《中国古代的放生文化》,《中国宗教》2007年第7期,第35—36页;冯军:《中国古代放生事项历史渊源简论》,《华夏文化》2010年第2期,第27—29页;赵杏根:《宋代放生与放生文研究》,《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53—59页和第91页。
    (1)周永年:《吴都法乘》卷六,影印宋版藏经会,上海,1936年,第56页。
    (2)(崇祯)《吴县志》卷二十六,崇祯十年(1637)刻本,第54页。
    (3)同(2),第48页。
    (4)释唐时:《如来香》卷十四,康熙刻本,第64—66页。
    (5)张紫琳:《红兰逸乘》卷一,1932年石印本,第4页。
    (6)(嘉庆)《黎里志》卷十二,嘉庆十年(1805)刻本,第3—5页。
    (7)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七,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第7页。
    (8)同(7),第23页。
    (9)(嘉庆)《黎里志》卷十二,嘉庆十年(1805)刻本,第3—5页。
    (10)蒋伊:《梓田文集》卷十三,康熙刻本,第6页。
    (11)(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六下,1933年铅印本,第22页。
    (1)(道光)《苏州府志》卷二十三,道光四年(1824)刻本,第33—34页。
    (2)潘钟瑞:《香禅精舍集》卷七,光绪刻本,第33页。
    (3)(道光)《黄溪志》卷二,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第6页。
    (4)(民国)《吴县志》卷三十,1933年铅印本,第8页。
    (5)(民国)《沧浪亭新志》卷二,1928年铅印本,第8页。
    (6)(宣统)《信义志稿》卷十八,苏州图书馆藏抄本,第4页。
    (7)(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光绪六年(1880)刻本,第13—14页。
    (8)《募捐册》,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数据库,档案号:066683。
    (9)(光绪)《平望续志》卷四,光绪十三年(1875)刻本,第9页。
    (10)(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二,1923年刻本,第4页。
    (11)同(4),第9页。
    (12)吴县社会调查处编:《吴县(城区附刊)》,1931年,第111页。
    (1)彭绍升:《二林居集》卷十,嘉庆四年(1799)刻本,第8页。
    (2)《彭氏宗谱》卷十一,光绪九年(1883)刻本,第43页。
    (3)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七,嘉庆四年(1799)刻本,第10页。
    (4)(道光)《苏州府志》卷四十,道光四年(1824)刻本,第33页。
    (5)潘钟瑞:《香禅精舍集》卷八,光绪刻本,第2页。
    (1)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七,嘉庆四年(1799)刻本,第10页。
    (2)(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二,1923年刻本,第4—5页。
    (3)同(2)。
    (4)同(2)。
    (5)同(2)。
    (6)《填报公私慈善机关调查表(1938年8月3日)》,昆山市档案馆藏民国档案,档案号:005-01-0227-028。
    (1)陆世仪:《桴亭先生集外文》,1927年刻本,第12页。
    (2)熊赐履:《学统》卷七,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第3页。
    (3)(民国)《沧浪亭新志》卷二,1928年铅印本,第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