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儒家慈善文化体系概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Overview of the Classical Confucian Charity Culture System
  • 作者:康晓光
  • 英文作者:Kang Xiaoguang;China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and Social Innov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慈善文化 ; 古典儒家 ; 利他
  • 英文关键词:charity culture;;classical Confucianism;;altruism
  • 中文刊名:SBPL
  • 英文刊名:Chinese Social Security Review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社会保障评论
  • 年:2018
  • 期:v.2;No.8
  • 语种:中文;
  • 页:SBPL201804009
  • 页数:12
  • CN:04
  • ISSN:10-1472/C
  • 分类号:101-112
摘要
慈善的核心内涵是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需要价值观念与慈善文化的支撑。对现代中国慈善文化基本问题的解答有赖于对一个前提性问题的回答,即传统中国慈善文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拥有怎样的内涵、逻辑与功能?本文认为传统中国慈善文化的表现形态即古典儒家慈善文化,并将其构成要素及结构体系阐述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为逻辑起点,论述了以仁为本的人性论,推导出成贤成圣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进而提出了原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即行仁之方和成己之道,最后回归儒家追求不朽和天人合一的超越精神。儒家慈善文化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其为最广义的"利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charity is altruism. Human beings' altruistic behaviors require the support of values and charity culture. The basic question about modern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is relevant to another question: Do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exist? If it exists, what are its connotations, logic and func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form of the classical Confucian charity culture. It takes the theory of ''harmony between the universe and ma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benevolence, deduces the human beings' goal of being sages and the society's goal of being harmonious, and then proposes methodologies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i.e. the way of benevolent practice and self-completion, and fi nally returns to the transcendent spirit of pursuing immortality and harmony between the universe and ma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fucian charity culture has a consistent internal logic,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ost extensive meaning of "altruism".
引文
(1)参见康晓光:《中体西用新论--当代中国文化变迁动力学》,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新加坡),2017年。
    (2)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周中之:《慈善伦理的文化血脉及其变革》,《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4)胡发贵:《试论儒家的慈善思想》,《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6)陈继红、辛晓红:《从“亲亲”之爱到路人之爱--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道路》,《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7)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
    (8)杨胜良:《试论儒家慈善伦理的现代转化》,《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10)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1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1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1)参见(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美)韩德林著,吴士勇等译:《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刘岳兵译:《中国善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仁,亲也。从人、从二。”徐铉解“从人、从二”为“仁者兼爱,故从二。”参见《说文》。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70-73页。
    (1)《易传·乾·彖辞》。
    (2)《中庸》。
    (3)《中庸》。
    (4)《周易·系辞下》。
    (5)《论语·阳货》。
    (6)《论语·公冶长》。
    (7)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8)熊十力:《读经示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9)《孟子·公孙丑上》。
    (10)《孟子·尽心上》。
    (11)《孟子·尽心上》。
    (12)《孟子·告子上》。
    (13)《孟子·尽心上》。
    (14)《孟子·告子下》。
    (1)《论语·卫灵公》。
    (2)《孟子·离娄下》。
    (3)《论语·子罕》。
    (4)“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参见《论语·子路》。
    (5)孔子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愿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参见《论语·公冶长》。
    (6)“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参见《论语·雍也》。
    (7)“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参见《孟子·滕文公上》。
    (8)《孟子·告子上》。
    (9)《孟子·滕文公上》。
    (1)《孟子·梁惠王上》。
    (2)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禹,吾无间言矣。”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参见《论语·泰伯》。
    (3)《孟子·尽心上》。
    (4)《西铭》。
    (5)《论语·雍也》。
    (6)《论语·卫灵公》。
    (7)《孟子·梁惠王上》。
    (1)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71页。
    (2)《论语·宪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6页。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7页。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86页。
    (4)《荀子·大略》。
    (5)《西铭》。
    (1)《论语·微子》。
    (2)《论语·微子》。
    (3)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23页。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6页。
    (5)《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6页。
    (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6页。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2)“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参见《孟子·滕文公》。
    (3)《孟子·滕文公》。
    (4)《史通·外篇·史官建置》。
    (5)《周易·乾卦·文言》。
    (6)《论语·宪问》。
    (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参见《孟子·尽心上》。
    (8)《论语·卫灵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