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都城发展与军事斗争的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Rel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of State Capitals and Warfares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 作者:李麦产
  • 英文作者:Li Maichan;
  • 关键词:战国特征 ; 都城 ; 军事斗争 ; 关系
  • 中文刊名:GZXK
  •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 机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15 11:58
  • 出版单位:管子学刊
  • 年:2019
  • 期:No.12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ZD100)
  • 语种:中文;
  • 页:GZXK201902013
  • 页数:6
  • CN:02
  • ISSN:37-1079/C
  • 分类号:91-96
摘要
我国是城市文明起源较早且积淀厚重的国家。继西周初年由大分封所带动的城邑建设集中呈现期,到战国,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一次都邑建设、发展的高峰,其外延包括诸侯列国的都城(含迁徙都城),以及洛邑王城。而都城与其所在时代具有密切关系。战国之际,列国相互攻城略地,不断走向统一。该特征反映到都城上,就是军事斗争直接刺激、推动了战国都城的发展与变化。为了提高都城的生存能力,城墙升高加厚,或者构建纵深的防御体系、建立庞大的仓储系统等。由于军事威胁以及出于增强攻击力的需要,既影响到战国都城的安危、变化乃至迁徙,还促使人员、财富等向都城聚集,有助于城郭兼备的都城型制的正式确立。总之,在军事斗争中,战国都城占据着突出地位,发挥了应有作用。欲灭人之国者就直接打击敌方的都城;自卫者又能依托它实施顽强抵抗。战国都城曾受到军事斗争的重大影响,也在军事斗争中表现不菲,二者相互作用。
        
引文
[1]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李玉洁.齐国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廖明春,刘佑平.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刘春生.尉缭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6]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李零.孙子兵法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9]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10]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曹胜高,安娜.六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韩宏.秦都栎阳城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N].文汇报,2016-01-20.
    [13]河南省博物馆新郑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C]//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4]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5]沈长云.战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段宏振.赵都邯郸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陈桐生.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9]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J].文物,1975,(1).
    [20]何清谷.战国铁兵器管窥[J].史学月刊,1985,(4).
    [21]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2]王震中.中国王权的诞生[J].中国社会科学,2017,(6).
    [23]徐勇,黄朴民.战国军事制度的时代特征[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2).
    (1)此处的“全国”“破国”中的“国”,是国都、都城之义。见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页;另见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