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西方传统说服的原型及其内在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Limited Outlook of Prototypes and Log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Modes of Persuading
  • 作者:宣长春 ; 林升栋
  • 英文作者:Xuan Changchun;Lin Shengdong;
  • 关键词:说服 ; 形式 ; 直觉 ; 中西方
  • 中文刊名:XSYJ
  • 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
  • 机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学术研究
  • 年:2019
  • 期:No.415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对广告说服的影响:一个自下而上的脉络建构与验证”(7137207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SYJ201906005
  • 页数:7
  • CN:06
  • ISSN:44-1070/C
  • 分类号:36-42
摘要
对于"说服"这一话题,中西方都有着久远的传说和记载。我们以墨子的《公输》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相关案例为其原型,以《九章算术》和《几何原理》中相关案例为其内在理路,在平行比较和纵向观照中认为,西式说服偏向"形式推理",中式说服偏向"直觉推理"。从说服起点来看,西方是主客两分;中国是心物相合。从说服过程来看,西方是剥离情境之后的客观化形式,说服路径封闭、标准单一;中国是置身具体情境的直觉体悟,说服路径开放多元,价值观隐藏其中。从说服结果来看,西方是对照已确立的形式进行工具理性判断;中国是依据直觉体悟进行情理判断。
        
引文
(1)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1页。
    (2)[瑞士]卡尔·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3)胡百精:《说服与认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前言第2页。
    (1)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李匡武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3-144页。
    (3)孙诒让:《墨子閒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85页。
    (4)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2页。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54-155页。
    (2)张东荪:《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3)鞠实儿:《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第2页。
    (5)吴文俊主编:《〈九章算术〉与刘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前言第1页、第28-34页。
    (6)[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燕晓东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4页。
    (7)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注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11页。
    (8)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注译集》,第611页。
    (9)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注译集》,第596页。
    (1)吴文俊:《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4期。
    (2)郭书春:《九章算术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3)[意大利]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受:《几何原本》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8页。
    (4)[美]郝大维、安乐哲:《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施忠连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导言第11页。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218页。
    (2)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0页。
    (3)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哲学动态》1988年第10期。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5、353页。
    (1)杨谦:《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直觉性特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金岳霖:《论道》,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6页。
    (3)胡海波、荆雨:《中国古代哲学“悟道”思维与“德性”精神的文化传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杨春时:《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求是学刊》1995年第2期。
    (5)张岱年:《试谈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化》1986年第10期。
    (1)牟宗三著,罗义俊编:《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8页。
    (3)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