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讼于社与《诗经》婚怨之歌的生成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awsuits of Obscenity a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Marriage Complaints Songs in The Book of Songs
  • 作者:曹胜高
  • 英文作者:Cao Shenggao;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阴讼 ; 婚怨 ; 讼辞入乐 ; 生成机制
  • 英文关键词:lawsuits of obscenity;;marriage complaints;;songs of lawsuit depositions;;generative mechanism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8;No.257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901015
  • 页数:8
  • CN:01
  • ISSN:42-1040/C
  • 分类号:95-102
摘要
《诗经》所载婚怨之歌,皆为男女相怨之辞。《周礼》言媒氏掌"男女之阴讼",又载多种乐官有"听讼"之职责。阴讼以辞诉于媒氏,阴讼之声情闻于乐官,辞之为诗,声之为歌,乐官整理阴讼之辞而成歌诗,为《诗经》婚怨之歌重要的生成机制。
        The marriage complaints songs in The Book of Songs are the ones which men and women complain about each other of lewdness.It is said in The Rites of Zhou,meishi,the officials who are in charge of marriage,deal with the lawsuits of obscenity,while music officials have the duty of hearing the lawsuits.The music officials reorganized the lawsuits of obscenity into songs and poems,with the depositions of the lawsuits as poems and the voices as songs.These processes are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marriage complaints songs in The Book of Songs.
引文
(1)(2)(3)(4)(7)(11)(14)(16)(19)(20)(31)(35)(39)(46)(54)(55)(62)(63)(67)(72)(73)(7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733页,第684页,第703页,第703页,第685页,第733页,第734页,第734页,第815页,第875页,第698页,第913页,第877页,第733页,第875页,第877页,第794页,第754页,第873页,第794页,第791页,第791页。
    (5)(12)(13)(25)(30)(32)(36)(37)(42)(43)(44)(49)(51)(53)(78)(79)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336页,第313页,第313页,第287页,第333页,第333页,第333页,第288页,第288页,第303页,第324页,第434页,第309页,第309-310页,第269-270页,第271页。
    (6)(22)王安石:《周官新义》,杨小召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第97页。
    (8)邱濬:《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575页。
    (9)(10)(17)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1905页,第1904页,第1855页。
    (15)(21)(52)(58)(69)(70)(75)(76)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449页,第1449页,第1232页,第1343页,第1369页,第1545页,第1538页,第1538页。
    (18)蔡邕:《独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页。
    (23)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39页。
    (24)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60-761页。
    (26)闻一多:《诗经通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27)(48)(64)(65)孙诒让:《周礼正义》,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49页,第1038页,第180页,第1813页。
    (28)《周礼注疏》:“司农云‘《春秋传》曰’者,僖公二十八年,卫侯出奔。及其反国,误射杀弟叔武,元咺诉于晋,卫侯与元咺讼。晋使士荣为大士而听断之。引此者,欲见有狱必有讼,有讼者不必有狱。故彼是争罪之事,而言卫侯与元咺讼。”参见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708页。
    (29)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76页。
    (33)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八十四《头陀部第三》言:“衣中四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纳衣,四、三衣。”参见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424页。
    (34)正因为对大车、毳衣的误读,使得后世对《大车》诗义的解读,出现了刺大夫、绝命、淫奔、怨望、离异、讯家室等说。参见姚小鸥:《论〈王风·大车〉》《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梅显懋:《〈诗经·王风·大车〉诗义辨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8)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13页。
    (40)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第5页。
    (41)刘向:《列女传》,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45)芮城:《匏瓜录》,光绪十三季刊本,第2页。
    (47)《齐风·南山》《豳风·伐柯》均言:“匪媒不得”。参见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五《南山》、卷八《伐柯》,第353页、第399页。
    (50)刘敞:《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第25页。
    (5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7页。
    (57)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62-2863页。
    (59)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2504页。
    (60)王沛:《西周金文法律资料辑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七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2页。
    (61)《周礼司盟》言:“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是说司盟要参与狱讼,并在判决时监誓,以确认双方决心尊重判决。
    (66)参见虎奚玮、吴小军:《中国古代“五听”制度述评》,《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2期;蔡艺生:《从情词到口供:我国情态证据制度的历史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68)郑智:《刑讯与五听:“情实”背后的身体思维模式》,《法律科学》2014年第3期。
    (71)郑玄云:“序事,次序用乐之事。”参见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年,第794页。
    (77)沈括:《梦溪笔谈》,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35-36页。
    (80)曹胜高:《两周“学乐辨风”的运行机制与学理阐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