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庄子》文学与文本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tudies on Literature and Text of Zhuangzi in the Past Five Years
  • 作者:郭梦婕
  • 英文作者:GUO Mengjie;
  • 关键词:《庄子》 ; 文学特征 ; 义理阐释 ; 庄学考据 ; 庄学接受
  • 中文刊名:SQ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21
  • 出版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4;No.286
  • 语种:中文;
  • 页:SQSZ201810005
  • 页数:10
  • CN:10
  • ISSN:41-1303/Z
  • 分类号:24-33
摘要
近五年来,《庄子》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一是研究更具广度,研究者多方关照,多学科并行,并与时俱进,将问题的讨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探求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二是研究更具深度,对一些传统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或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或用新的方法进行分析。
        
引文
[1]杨合林.“假设问答以寄意”——对先秦文学叙事方式的一种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冬之卷.
    [2]边家珍.论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及讽刺特色[J].文学评论,2015(3).
    [3]刘生良.《庄子》与象征型文学[J].中州学刊,2014(6).
    [4]赵俭杰.试论《庄子》的文体形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5]刘全志.论《庄子》的文本形态与话语资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6]孙敏强,黄敏雪.试论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J].浙江社会科学,2015(1).
    [7]刘洪生.《庄子》内篇之间的结构关联[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
    [8]贾学鸿.《庄子》文本否定结构单元的构建与功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4).
    [9]刘生良.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J].江汉论坛,2015(1).
    [10]陈启庆.谐趣:《庄子》修辞风格论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1]张敏杰.论《庄子·人间世》中的喻辞[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3).
    [12]李炳海.《庄子》的风源理念及其风意象的调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13]刁生虎,胡乃文.《庄子》神话意象及其文学自觉意义[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3).
    [14]王治田.从“言意之辨”看《庄子·内篇》之人物形象构造[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15]倪博洋.从孔子到“孔子”——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变形集中及原始素材在传播中的改造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6]张城,陈德明.代言抑或反讥?论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人物角色[J].江淮论坛,2013(3).
    [17]李振纲.《庄子》文本对孔子的双重借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3).
    [18]王玉彬.从“方内”到“方外”——庄子之孔子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J].中国哲学史,2017(3).
    [19]许彤.“名”与“言”的困境与突破——试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1).
    [20]孙雪霞.澹然无为,道术兼在——《庄子》对老子形象的塑造及其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1]毛国民.《庄子》及其注释中的许由形象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9).
    [22]周杰.审丑视阈下的《庄子》之丑人形象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9).
    [23]赵德鸿.《庄子》的“道”与“言”[J].文艺评论,2013(4).
    [24]赵德鸿.《庄子》诗化语言:“寓言、重言、危言”辨析[J].北方论丛,2013(2).
    [25]黄克剑.《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抉微[J].哲学动态,2015(8).
    [26]邬红梅.《庄子》寓言的叙事学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7]张朋.《庄子》寓言正义[J].社会科学,2017(9).
    [28]刘畅.《庄子》“重言”辨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29]刘畅.《庄子》“卮言”辨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30]高深.《庄子·逍遥游》中“犹有所待”之“待”“依赖”义商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8).
    [31]刘康德.“浑沌”三性——《庄子》“混沌”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2).
    [32]罗安宪.庄子“吾丧我”义解[J].哲学研究,2013(6).
    [33]吴根友,黄燕强.《庄子》“坐忘”非“端坐而忘”[J].哲学研究,2017(6).
    [34]郭勇健.庄子“逍遥”新解[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35]李智福.庄子“逍遥”义考释[J].中国哲学史,2016(1).
    [36]王红,吴战洪.庄子“逍遥游”义辨——以《庄子》内篇为基础[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37]钱浩.再论庄子的“天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2).
    [38]刘乐乐,胡栋材.至乐无乐:庄子“天籁”“三变”说辨析[J].江汉学术,2016(10).
    [39]邹蕴.《齐物论》中的“梦”与“觉”释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40]兰辉耀,许建良.《庄子》外杂篇“命”之本质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41]兰辉耀.《庄子》外杂篇之“德”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2]朱小略.明“化”而见“独”——《庄子》“独一化”论解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3).
    [43]余静贵.论《庄子》中的生命之“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6(1).
    [44]傅齐纨.《庄子》内篇中的“德”[J].中华文化论坛,2016(8).
    [45]王玉彬.“德”“性”之辨——《庄子》内篇不言“性”释义[J].哲学研究,2017(12).
    [46]贾学鸿.《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J].中州学刊,2013(5).
    [47]方勇.庄周故里在商丘东北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8]萧登福.试论庄周写《庄子》及内外杂三篇的形成时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2016(7).
    [49]张景.关于《庄子·养生主》的几个疑难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50]王锺陵.《庄子·养生主》篇末句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
    [51]刘生良.楚辞类作品与《庄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52]冯达文.庄子与郭象——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注谈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3]刘生良.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J].中州学刊,2016(6).
    [54]习月珍,李鑫.《二十四诗品》与庄子哲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55]鲍鹏山.白居易与《逍遥游》[J].浙江社会科学,2013(9).
    [56]白宪娟.《庄子》与唐代意境理论的浑全之美追求[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57]暴庆刚.王安石的庄子学略论[J].兰州学刊,2017(1).
    [58]李春光.庄子哲学启发《红楼梦》的三个层面和三种模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59]孙郁.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J].文艺研究,2016(3).
    [60]李生龙.宋至清对庄子之文学评论举要[J].北方论丛,2014(4).
    [61]李波.“《庄》之妙,得于《诗》”:明清《庄子》散文评点的诗性审美[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2]李波.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的理论特质及其艺术价值[J].文艺理论研究,2013(6).
    [63]李波.评点视阈下的清代《庄子》文体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7).
    [64]袁永飞.历代文人学者对庄子思想的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65]刘生良.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J].齐鲁学刊,2016(5).
    [66]李生龙.儒学语境下士人对庄子的回护及其意义[J].中州学刊,201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