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tudy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 作者:杨佳阔 ; 陈爱梅
  • 英文作者:YANG Jiakuo;CHEN Aimei;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Marxism College;
  • 关键词:马克思 ; 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 ; 当代价值
  • 英文关键词:Marx;;Marxist communication process;;contemporary value
  • 中文刊名:JLJ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 机构: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5;No.458
  • 基金: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研究及其当代价值”cscxy2018028
  • 语种:中文;
  • 页:JLJB201902041
  • 页数:4
  • CN:02
  • ISSN:22-1296/G4
  • 分类号:181-184
摘要
马克思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将理论转化成革命的力量,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更迭,更推动着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引领着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Marx used the theory to arm the masses, transform the theory into a revolutionary force, and realize communism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mankind. The spread of Marxism not only affects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pattern,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rxist innovation theory has l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era and has signific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a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杨菲蓉,江传月,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马克思画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9]吴汉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0]方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述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11]孙庆民.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家,2015,(07).
    [12]王连花.《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13]凌小萍,邓伯军,周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协同创新探析[J].社科纵横,2015,(06).
    [14]伍晓霞.多元社会思潮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3,(03).
    [15]邸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媒介控制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2,(05).
    [16]徐雪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双重品格[J].学术交流,2015,(03).
    [17]王宇.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原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