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与日本明治时期汉诗人交游考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f Wu Rulun's Communication with Japanese Poets of the Meiji Period
  • 作者:高平
  • 英文作者:GAO Ping;
  • 关键词:吴汝 ; 日本汉诗 ; 性灵诗风 ; 笔谈
  • 中文刊名:SZ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5-20
  • 出版单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9;No.21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日诗学交流及其对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6BZW10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ZDX201803019
  • 页数:10
  • CN:03
  • ISSN:32-1033/C
  • 分类号:154-163
摘要
1902年,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期间,与日本各阶层的汉诗人广为交流,这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发了对方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深化了自己作品的意境。他将对明治维新、中日关系的评判与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懑融入诗歌,或直抒胸臆,义正辞严,或托物言志,含蓄隐晦,使其诗歌感情沉郁深厚,艺术风貌绚丽多姿,开辟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新境界。在《答客论诗》的笔谈中,吴氏贬斥日本流行的性灵派诗风,主张学习黄庭坚诗歌以矫正其轻俗之弊,这可从吴氏诗学渊源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
        
引文
[1]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1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2.
    [2]刘雨珍.清代首届驻日公使馆员笔谈资料汇编:上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3]佐藤三郎.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M].徐静波,李建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4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2.
    [5]长冈护美.赠吴大学总教习[N].大公报,1902-08-13.
    [6]长冈护美.云海诗钞[M].东京:秀英舍,1899.
    [7]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3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2.
    [8]森槐南.槐南集[M].东京:森健郎,1912.
    [9]本田种竹.怀古田舍诗存:附录怀古田舍诗历[M].东京:日清印刷株式会社,1912.
    [10]岩溪晋.檀栾集:壬寅年之册[M].东京:待我归轩,1912.
    [11]田雯.古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译件[N].大公报,1902-06-25.
    [13]时事要闻[N].大公报,1902-08-02.
    [14]张裕钊.张裕钊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文集):第16册[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
    [16]姚鼐.姚惜抱尺牍[M].上海: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
    [17]姚鼐.今体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卷第1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9]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诗集):第15册[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
    [20]松下忠.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M].范建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1]李尚迪.恩诵堂集续集[M]//韩国文集丛刊:第312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
    [22]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诗集成(补篇第4辑)[M].东京:汲古书院,1987.
    [23]广濑谦.梅墩诗钞初编[M]//日本汉诗:第11卷.东京:汲古书院,1987.
    [24]田桐.田桐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5]织田完之.东洋诗史[M].东京:近藤活版所,1896.
    [26]元好问.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M].郭绍虞,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玉池为永坂石埭之号,其看到森槐南赠吴氏诗后曾携梁川星岩诗集拜访吴氏,以作订交之礼。
    (1)《大公报》1902年9月23日“时事要闻”栏:“日本某报馆北京访事人已有专电告知该报馆,详论某邸某相欲杀吴汝纶氏之故,日本志士大为震动。”吴汝纶回国后作诗《六迭前韵答伦叔》,吴闿生注曰:“轩未返而中都啧有烦言,奕劻、荣禄等辈至欲致不测之祸。”可知某邸某相指荣禄诸人。《新民丛报》1902年11月14日“中国近事”之“拟改教习”条:“大学堂总教习吴挚甫京卿有辞退之说,于是荐举湖南湘潭王王闿运者纷纷。闻王氏之学,原属中国卓卓者,惟于西学则未知何如。”
    (2)《新民丛报》1902年8月18日“国闻短评”之“尺素六千纸”栏。从日记与诗集来看,吴氏对吴敬恒事件极为愤慨,但出于理性,他并未一概拒绝日人的求见请求,依然主动至政府部门考察。
    (3)《大公报》1902年10月5日“时事要闻”日本东京专函云:“日本志士因中国政府不能用吴挚甫京卿,且从而媒孽之,欲留京卿在日本。特设一学堂,聘京卿为总教授,提倡汉学。因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事事步武泰西,汉学将有歇绝之叹,故汉学家心甚忧之。幸得大师,为通国人心所倾仰,故忽发此借材异地之想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