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引述《尚书·汤誓》文本对比研究问题六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程慧荣
  • 关键词:《史记·殷本纪》 ; 《尚书·汤誓》 ; 文本对比
  • 中文刊名:JML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机构: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出版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40;No.256
  • 语种:中文;
  • 页:JMLK201901019
  • 页数:9
  • CN:01
  • ISSN:43-1459/Z
  • 分类号:52-60
摘要
《史记》引"王曰"作"汤曰",并非否认商汤伐桀时已经称王;"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的《史记》原文应当作"女众庶来,悉听朕言";《史记》所引与今本《尚书》所载先后倒易,应是错简之故;《史记》引"割正夏"为"割政",并非认为"割政"乃"行割剥之政",而应释为"为什么征伐";《史记》引"时日曷丧"作"是日何时丧","日"指太阳,反映了夏邑之众宁舍生也要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决心;《史记》引"孥戮"为"帑僇","帑僇"为"孥戮"之假借,意思是"杀戮妻子儿女",但并非代表三代之时一定就存在连坐制。
        
引文
[1][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11年,第85页。
    [2]《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3][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6页。
    [4][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五,清乾隆道光间《经韵楼丛书》本,第171页。
    [5][清]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卷五《商书》,清《左海续集》本,第300页。
    [6]参见金景芳、吕绍纲:《〈汤誓〉新解》,《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7][宋]蔡沈:《书集传》,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8][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陈抗、盛冬铃点校,1989年,第198页。
    [9][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陈抗、盛冬铃点校,1989年,第198页。
    [10]参见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78页。
    [1]参见古国顺:《〈史记〉引述〈尚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2]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观堂别集》卷一,《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3]参见刘国忠:《周文王称王史事辨》,《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6页。
    [5][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杨海峥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4页。
    [6]参见古国顺:《〈史记〉引述〈尚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7]参见古国顺:《〈史记〉引述〈尚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8][宋]蔡沈:《书集传》,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1][清]吴汝纶:《尚书故》,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第102页。
    [2]参见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79页。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钱文忠、虞万里、杨蓉蓉整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
    [4]需要指出的是,与郑玄不同,王引之认为“孝友时格”之“格”是“嘏”的借字,应是“大福”之意,《经义述闻》:“引之谨案:格,借字也。嘏,正字也。大福曰嘏,孝友时嘏,言唯孝友之人是福也。”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是从郑说还是从王说,都可通:若训此“格”为“至”,则表示孝顺和友好这两个美好的品德都做到了,才能永葆;若训此“格”为“福”,则表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的人会有大福。
    [5]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94页。
    [6]参见《字源》,李学勤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7]参见《字源》,李学勤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1]《字源》,李学勤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08页。
    [2]《故训汇篆》,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02页。
    [3]“传”字,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自注谓乃衍字。
    [4][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第199页。
    [5]参见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82页。
    [6][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7页。
    [7][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第199页。
    [8][清]刘逢禄:《书序述闻》,清《皇清经解续编》本,第5页。
    [1]笔者在前文第二则问题中论证过《史记》开头的原文或许应作“女众庶来,悉听朕言。”如此则《史记》第一支简也是二十二字。
    [2][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序第2页。
    [3][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十一册《儒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38页。
    [4][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5][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7页。
    [6][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7页。
    [1]参见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82页。
    [2]参见金景芳、吕绍纲:《〈汤誓〉新解》,《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3][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4]参见金景芳、吕绍纲:《〈汤誓〉新解》,《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5][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8页。
    [1][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第200页。
    [2][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9页。
    [3]殷伟仁:《夏亡主因探讨》,《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4][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5][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60页。
    [6][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四,清乾隆道光间《经韵楼丛书》本,第170页。
    [7][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二,清同治《小学汇函》本,第4页。
    [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19页。
    [9][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四,清乾隆道光间《经韵楼丛书》本,第170页。
    [10][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五,清乾隆道光间《经韵楼丛书》本,第173页。
    [1]易宁:《〈尚书·甘誓〉“予则孥戮汝”考释》,《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商书》,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55-156页。
    [3]《故训汇篆》,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66页。
    [4]参见易宁:《〈尚书·甘誓〉“予则孥戮汝”考释》,《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参见许华峰:《〈甘誓〉“予则孥戮汝”的解释与经学》,《励耘文学学刊》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