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Past 100 Years
  • 作者:吴翔宇
  • 英文作者:WU Xiangyu;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 ; 现代演进 ; 学术史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modern evolution;;academic history
  • 中文刊名:YZDR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2 14:47
  • 出版单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3;No.13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研究”(18AZD033)
  • 语种:中文;
  • 页:YZDR201901011
  • 页数:12
  • CN:01
  • ISSN:32-1465/C
  • 分类号:91-102
摘要
自"五四"开始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基本性质是"文学现代性",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学术界主要致力于纵向的贯通与横向的拓展,探寻其演进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在"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张力结构中,着力于从文学史的梳理向学术史的拓域转换,这极大地提升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ay 4th Movement,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gone through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basic nature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past century is"literature modernity",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For the writing and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past century,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mainly devoted to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pansion,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and its development.In the tension structure of"children"and"literature",the focus 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terary history to the extension of academic history,which greatly enhanc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history in the past century.
引文
(1)江:《关于“儿童文学”》,《文学》第4卷第2号,1935年2月1日。
    (1)启明:《〈古童话释义〉引言》,《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7号,1914年4月20日。
    (2)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19页。
    (3)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4)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5)朱自强:《“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6)王泉根:《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文艺报》2018年7月20日。
    (1)杜传坤:《现代性中的中国“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何紫:《中国儿童文学一百年》,《开卷》1980年第6号。
    (3)樊发稼:《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资料与信息》1987年第11号。
    (1)李岳南:《谈民间传统儿歌的艺术特色和技巧》,《儿童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
    (2)张占杰、周永超:《五四前后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现代阐释》,《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2)赵霞:《儿童文学:重新发现的难度与限度》,《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3)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接受外国资源的机制、立场与路径》,《学术月刊》2015年第9期。
    (1)方卫平:《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浙江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65页。
    (3)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4)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
    (5)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2)方卫平、赵霞:《文化视角与童年立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批评》,《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
    (3)贺宜:《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儿童化》,《火花》1959年第6号。
    (4)鲁兵:《我国儿童文学遗产的范围》,《文汇报》1961年7月19日。
    (5)杨实诚:《从儿童文艺的产生看儿童文艺的本质》,《求索》1986年第2期。
    (1)刘绪源:《尊重“本质”,慎作“建构”》,《文艺报》2010年9月3日。
    (2)吴其南:《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转折性变革:从“儿童本位”到“创造儿童”?》,《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
    (3)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4)朱自强:《“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5)方卫平:《从“事件的历史”到“述说的历史”:关于重新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点思考》,《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6)方卫平:《早慧的年代---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一》,《儿童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林良:《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2)周晓:《儿童文学札记二题》,《文艺报》1980年第6期。
    (3)刘厚明:《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
    (4)陈伯吹:《卫护儿童文学的纯洁性》,《解放日报》1987年6月4日。
    (5)方卫平:《近年来儿童文学发展态势之我见---并与陈伯吹先生商榷》,《百家》1988年第3期。
    (6)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儿童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7)班马:《对儿童文学整体结构的美学思考》,《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2)》,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年,第670页。
    (1)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2)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3)马嘉骅:《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第183页。
    (4)杜传坤:《转变立场还是思维方式?---再论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本位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