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安南贡物“代身金人”及其政治寓意考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nam's tribute “Golden Figure” and Its Political Implication during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 作者:施建光 ; 拜根兴
  • 英文作者:Shi Jianguang;Bai Genxing;
  • 关键词:安南 ; 朝贡 ; 代身金人 ; 政治寓意
  • 英文关键词:Annam;;Tribute;;Golden Figure;;Political Implication
  • 中文刊名:ZGBJ
  • 英文刊名: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红河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年:2019
  • 期:v.29;No.111
  • 语种:中文;
  • 页:ZGBJ201901018
  • 页数:15
  • CN:01
  • ISSN:11-2795/K
  • 分类号:171-184+222
摘要
元明时期,安南曾向中国贡送过一种特殊的物品———"代身金人"。通过梳理安南贡送"代身金人"的史事可知,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安南计向中国贡送"代身金人"8次。"代身金人"作为安南统治者物化的政治代表,在维系、修复元明时期的中越宗藩关系过程中作用非凡,它所赋予藩属国应有的恭顺、臣服等政治寓意,远胜于其作为贡品物的属性。
        During the Yuan-Ming periods,Annam paid a special tribute———"golden figure"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By inspect the history of tribute activities by Annam,from the 25th year of Zhiyuan period of Yuan Dynasty to the 25th year of Wanli of Ming Dynasty,Annam had sent"golden figure"as a tribute 8 time.The"golden figur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nnam.It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deference and submission go far beyond its material meaning as a mere tribute.
引文
(1)刘铭恕:《元代安南进贡之代身金人》,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合编:《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第93—98页。
    (2)陈文源:《元明时期安南贡物“代身金人”考述》,《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4)《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亦可参《元史》卷15《世祖本纪十二》。
    (5)[越]吴士连著、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校合本上)卷5《陈纪·仁宗》,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研究中心刊行委员会1984年版,第365页。
    (6)(元)徐明善:《安南行记》卷1,(明)陶宗仪:《说郛》(第八册)卷51,涵芬楼1927年影印版,中国书店1986年版。亦可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273页。《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谕安南世子诏》,[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1—52页,该书将元廷复诏时间记为“十二月”,实为误。
    (7)参见党宝海:《昔里吉大王与元越战争》,《西部论坛》2013年第4期。
    (8)(清)魏源:《元史新编》卷4《宪宗本纪》,邵阳魏氏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9)参见《元史》卷121《兀良合台传》。
    (10)《元史》卷3《宪宗本纪》。
    (11)《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亦可参《至元四年七月谕安南诏》、《至元十二年诏》,[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47、48页。
    (12)《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13)《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亦可参《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谕安南世子陈日烜》,[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48—49页。
    (14)《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15)《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亦可参《至元十五年安南世子孤臣陈上言于[上]天眷命皇帝陛下》,[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133—134页。《大越史记全书》卷5《陈纪·圣宗》,第352页,仅言“遣郑廷瓒、杜国计如元”,缺范明字。《元史》所记之“郑国瓒”,应为“郑廷瓒”之误写。
    (16)《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17)《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
    (18)《大越史记全书》卷5《陈纪·仁宗》,第354页。
    (19)《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亦可参见《至元十八年诏》,[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49—50页。
    (20)《大越史记全书》卷5《陈纪·仁宗》,第354页。
    (21)[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4页。
    (22)《大越史记全书》卷5《陈纪·仁宗》,第356页。
    (23)参见[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95—113页。
    (24)《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25)《元史》卷209《外夷二·安南传》。
    (26)《大越史记全书》卷9《后陈纪·陈季扩》,第503页。原文将时间记为“永乐九年(1411)九月”,据《明太宗实录》、《明史》所记,应为“永乐八年(1410)”。
    (27)《明史》卷6《成祖本纪二》。亦可参《明史》卷321《外国二·安南传》;《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戊午。
    (28)《大越史记全书》卷9《后陈纪·陈季扩》,第500、501页。
    (29)《明太宗实录》卷97,永乐七年十月辛丑。
    (30)《明太宗实录》卷98,永乐七年十一月戊寅。
    (31)《大越史记全书》卷9《后陈纪·陈季扩》,第503页。
    (32)参见《明史》卷321《外国二·安南传》;《明史》卷6《成祖本纪二》;《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戊午。
    (33)参见《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春正月丁丑;卷149,永乐十二年三月癸未。
    (34)《大越史记全书》(校合本中)卷10《黎纪·陈暠》。
    (35)《明宣宗实录》卷36,宣德三年二月庚申。
    (36)《明宣宗实录》卷40,宣德三年三月丁酉。亦可参(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番夷》,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三十年刻本,影印本。
    (37)(明)张燮著、谢芳点校:《东西洋考》卷1《西洋列国考·交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38)(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安南》,《国学文库第一编》,据吾学编(万历本)重印,1933年,第15—16页。
    (39)参见《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54页。
    (40)根据以下资料整理而成:《明宣宗实录》卷24,宣德二年正月乙巳;卷27,宣德二年四月已巳。
    (41)参见《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陈暠》,第542页。
    (42)《明宣宗实录》卷32,宣德二年十月壬午。
    (43)《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陈暠》,第544页。
    (44)《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56页。
    (45)《明宣宗实录》卷51,宣德四年二月丁亥。
    (46)《明史》卷321《外国二·安南传》。
    (47)参见《明宣宗实录》卷33,宣德二年十一月乙酉;《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52页。
    (48)参见《明宣宗实录》卷43,宣德三年五月己巳;《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55页。
    (49)《明史》卷158《章敝传》。
    (50)(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安南》,第18页。
    (51)《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64、566页。
    (52)《明宣宗实录》卷105,宣德八年八月庚午。
    (53)《大越史记全书》卷11《黎纪·太宗黎麟》,第569、574页。
    (54)《明宣宗实录》卷113,宣德九年十月甲寅。
    (55)参见《大越史记全书》卷11《黎纪·太宗黎麟》,第580页。
    (56)《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太祖莫登庸》,第837页。
    (57)《明史》卷321《外国二·安南传》。
    (58)(明)李文凤:《越峤书》,嘉靖七年戊子,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63册。
    (59)参见[越]明峥著,范宏科、吕谷译:《越南史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95—202页。
    (60)《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襄翼帝》,第806、811页。(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安南》,第19页有载:“正德十年(1515),晭遣阮仲达朝贡,是年陈暠作乱杀晭。”《大越史记全书》第809页记载:黎晭为郑惟1516年所杀,并非陈暠所弑。故疑《皇明四夷考》所记不实,或使臣阮仲达未到达燕京。
    (61)《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昭宗》,第821页。
    (62)《明世宗实录》卷24,嘉靖二年三月乙丑。
    (63)参见《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恭皇椿》,第835页;《黎纪·太祖莫登庸》,838页。
    (64)《明世宗实录》卷248,嘉靖二十年四月庚申。
    (65)(明)张燮著、谢芳点校:《东西洋考》卷1《西洋列国考·交阯》,第6页;亦见卷10《艺文考·交阯》之《莫登庸请款关奏记》,第209页。亦可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7《兵部·征安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2页。
    (66)参见(明)李文凤:《越峤书》,嘉靖六年丁亥,第163册。
    (67)《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太祖莫登庸》,第837页。
    (68)《大越史记全书》卷15《黎纪·太祖莫登庸》,第838页。
    (69)参见[越]黎贵惇:《大越通史》,越南翰林院(社科院)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389,第34页。
    (70)参见[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27,黎庄宗元和元年,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1969年,第2624—2625页。亦可参《大越史记全书》(校合本下)卷16《黎纪·庄宗维宁》,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研究中心刊行委员会,1986年版,第845页。
    (71)(明)李文凤:《越峤书》,嘉靖十四年,第163册。
    (72)[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27,黎庄宗元和元年,第2626页。
    (73)参见陈文源、李宁艳:《莫登庸事件与明代中越关系的新模式》,《暨南学报》2010年第1期。
    (74)参见(明)张岳著,林海权、徐启庭点校:《小山类稿》卷8《书三·论交事与巡按两司、与督蔡半洲论抚谕交夷、与督蔡半洲论防备交夷、与督蔡半洲论抚谕事情、与督蔡半洲论辞夷使往凭祥纳款、与督蔡半洲议处安南纳款、与督蔡半洲议安南款还四峒》,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154页。
    (7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卷22《安南叛服》,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6—367页。
    (76)《明世宗实录》卷248,嘉靖二十年四月庚申。
    (77)《大越史记全书》卷16《黎纪·庄宗维宁》,第846、847页。
    (78)(明)彭泽修等撰:《万历广西通志》卷34《外夷·安南》,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明万历二十七年刊刻本),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之《明代方志选》,学生书店1965年版,第714页。
    (79)《明世宗实录》卷248,嘉靖二十年四月庚申。
    (80)《大越史记全书》卷16《黎纪·庄宗维宁》,第847页。
    (81)《明史》卷321《外国二·安南传》。
    (82)《明神宗实录》卷418,万历三十四年二月甲辰。亦可参(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番夷》;(明)张燮著、谢芳点校:《东西洋考》卷1《西洋列国考·交阯》下引《万历广东通志》,第7—8页;(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5《栎下老人笔记》,影印本。
    (83)《明世宗实录》卷248,嘉靖二十年四月庚申。
    (84)(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番夷》。
    (85)《大越史记全书》卷17《黎纪·世宗维潭》,第907页。亦可参《大南实录前编》卷1《太祖嘉裕皇帝实录》,王柏中等辑录:《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86)(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番夷》。
    (87)《大越史记全书》卷17《黎纪·世宗维潭》,第908页。
    (88)(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番夷》。
    (89)《大越史记全书》卷17《黎纪·世宗维潭》,第908—909页。
    (90)《大越史记全书》卷17《黎纪·世宗维潭》,第916、917页。
    (91)(明)杨寅秋:《临皋文集》卷4《檄交南国黎维潭》,《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亦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1291册《集部·别集类》第023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
    (92)[越]潘辉注等撰:《历朝宪章类志》卷8《人物志》,越南社科院汉喃研究院藏抄本,藏号VHC02694,第40页。
    (93)《大越史记全书》卷17《黎纪·世宗维潭》,第909—910页。
    (94)刘铭恕:《元代安南进贡之代身金人》,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合编:《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第93—98页。
    (95)《大越史记全书》卷10《黎纪·太祖黎利》,第563页。
    (96)参见[越]潘辉注等撰:《历朝宪章类志》卷47《邦交志》,第65页。亦可参[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167—168页;陈文源:《元明时期安南贡物“代身金人”考述》,《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