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之三)——从分裂到统一:古代中国地区竞争力从世界边缘走向中心——与欧洲比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pact of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to Eurasia Competitiveness( Part Ⅲ) ——From Unity to Split: The Formation and Los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cient Europe——Compared with China
  • 作者:张文木
  • 英文作者:ZHANG Wenmu;Beih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基督教 ; 佛教 ; 欧洲 ; 中国 ; 竞争力
  • 英文关键词:Christianity;;Buddhism;;Europe;;China;;competitiveness
  • 中文刊名:TPYX
  • 英文刊名:Pacific Journal
  • 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出版日期:2013-10-15
  • 出版单位:太平洋学报
  • 年:2013
  • 期:v.21
  • 语种:中文;
  • 页:TPYX201310004
  • 页数:30
  • CN:10
  • ISSN:11-3152/K
  • 分类号:21-50
摘要
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并行兴起是影响古代欧亚大陆政治变化的重大事件,它对后来欧洲和亚洲政治结构的形成及地区竞争力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文以纪元初基督教和佛教在欧亚并行兴起为视角,比较研究东西方两大体系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此消彼长的历史,并以地区竞争力作为比较参数。本文认为:佛教在中国有一个认同和融入的过程。由于中国较好地解决了政教矛盾,佛教融入中国传统儒学,世界地区竞争正能量开始向东方中国汇集,古代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中心。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system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competition in ancient Europe and ancient Asia mostly showed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shift of Roman and Chinese system.That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respectively and parallelly rising in Europe and Asia is the major events which had great impact on ancient Eurasian political changes an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both continents. This article will be published in installments. Us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comparative parameters,this paper choose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allel rise of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in the early Christian and Eurasian era,and compares European and Asian system during the millennium scale history of this elimin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there is a process in Buddhist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in China. Because China has solve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flicts,Buddhism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world regions competing positive energy to the East China began pooling,from the world of ancient China edge toward center.
引文
①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2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3页。
    ①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或称为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
    ②此指基督教国家中世俗政权与宗教权力的冲突。
    ③[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0-171页。
    ④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设置的一整套规范。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名教”是其在魏晋时期遗留的僵化和变异形式,由于它不适合于当时大动荡的形势,它很快为玄学所融化。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
    ⑤张践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59页。
    ⑥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
    ⑦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页。
    ⑧《辩证论》卷三,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⑨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①《续高僧传》卷十《靖嵩传》,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②《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③同②,第64页。
    ④沙门(英文:Shramana,梵文:s'raman·a),音译沙门那的略称,一译桑门,意译“息心”或“勤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后佛教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者。
    ⑤《高僧传》卷十七,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⑥《古清凉传》卷上,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⑦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
    ⑧《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⑨同②,第9页。
    ⑩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梁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郭朋著: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 年版,第 566 页。
    《续高僧传》卷二十三《道臻传》,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同②,第92页。
    瑏瑤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页。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5页。
    慧深这句话见《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5页。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8页。
    ①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页。
    ②罽(音即)宾,中亚古国名。西汉时期的罽宾在今兴都库什山以南阿富汗境内喀尔布河流域。古希腊人称该河为Kophen,罽宾即其音译。
    ③道人统,北魏所设以统监全国僧尼事务之僧官,又称沙门统、僧统、都统、昭玄统等。
    ④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公元469年)从南朝宋手里夺得青齐,徙当地民户于平城,将其中地位较高的民户设“平齐郡”以居之,史称这些民户为“平齐户”,其余民户皆作为奴婢分赐百官。
    ⑤《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1页。
    ⑥高宗孝武帝时尚未伐青齐及设平齐郡,故“此魏主即献文帝”,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注②。
    ⑦同⑤,第2451-2452页。
    ⑧同⑤,第2463页。
    ⑨同⑤,第2459、2460、2463页。
    (唐)杜牧:“江南春”,载《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8页。
    《南史》卷七十,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同①。
    同⑤,第2447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魏书》卷四《世祖纪》,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宋书》卷九十七《蛮夷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6页。
    ①《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6页。
    ②《北齐书》卷四六《蘇琼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北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页。
    ③郭朋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566页。
    ④智藏(公元458—552年),俗姓顾,本名净藏,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16岁被选为代宋明帝出家的替身僧,奉敕住于都城兴皇寺。中、晚年长期住钟山开善寺,世称开善智藏,或省称为开善。智藏主要活动于梁代,与僧旻、法云同为梁代佛教三大家之一。
    ⑤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⑥《南书》卷七十六《陶弘景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南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8页。
    ⑦同⑤,第15页。
    ⑧《广弘明集》卷四《叙梁武帝舍事道法》,《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73页。
    ⑨同⑧。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9-220页。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中国东晋时人,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
    ①《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74-778页。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0页。
    ③“后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慧)远出虎溪,远称疾不堪,玄自入山。”“及桓玄西奔,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观,远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同②,第219、221页。
    ④《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7页。
    ⑤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⑥《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5页。
    ⑦后秦文桓帝姚兴(公元366—416年),字子略,赤亭(今甘肃陇西)人,羌族,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公元394—416年在位。
    ⑧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07—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公元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⑨同④,第2033页。
    《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8页。
    《宋书》卷七十一《徐湛之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5页。
    《南齐书》卷五十六《杨法持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50页。
    同④,第2026页。
    《梁书》卷三十二《陈庆之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梁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页。
    广汉,今四川射洪南。
    《梁书》卷二十《刘季连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梁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唐)魏徵等著:《隋书》卷第十八,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 页。
    (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五十五《高开道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3页。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5页。
    ②同①,第53页。
    ③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④同①,第66页。
    ⑤胡人,中国古代汉人称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一般性称谓,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等部落。
    ⑥《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6-2447页。
    ⑦[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⑧同⑥,第2444页。
    ⑨同⑥,第2445页。
    同⑨。
    ①郭朋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89页。
    ②《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6页。
    ③[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④“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同③,第2页。
    ⑤“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同③,第2页。
    ⑥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登位,下诏复兴佛法,诏曰:“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遐及。沙门道士善行纯诚,惠始之伦,无不远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瑕衅,戮其有罪。”《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0页。
    ⑦同②,第2448页。
    ①《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9页。
    ②郭朋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813 页。
    ③(梁)释慧蛟著,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86页。
    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⑤《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64页。
    ⑥《广弘明集》卷十一《辨惑篇第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页。
    ⑦《广弘明集》卷七《辨惑篇第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20页。
    ①髡(音哭)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
    ②洎(音即)意到、及:自古洎今;洎乎近世。
    ③傅奕:“刻漏新法”,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5页。
    ④《广弘明集》卷十一《辨惑篇第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页。
    ⑤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40—465年,公元452—465年在位),庙号高宗,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公元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再弑之,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病逝,长子拓跋弘即位。
    ⑥《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0页。
    ⑦《广弘明集》卷七《辨惑篇第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20页。
    ⑧同⑥,第2450页。
    ⑨“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佛像经论,皆复得显。”同⑥。
    ①《魏书》卷七十八《张普惠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3页。
    ②《魏书》卷七十二《阳固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3页。
    ③《广弘明集》,转引自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④《靖嵩传》《续靖嵩传》卷十,转引自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⑤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⑥《广弘明集》卷七《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6页。
    ⑦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⑧同⑦。
    ①《广弘明集》卷二十四,周释昙积:《谏周太祖沙汰僧表》,《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2页。
    ②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页。
    ③《周书》卷五《武帝纪》(上),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周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④同③,第63页。
    ⑤《房录》卷十一,转引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页。
    ⑥同②,第477页。
    ⑦同②,第477-478页。
    ⑧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4页。
    ⑨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同③
    同⑨,第67页。
    同
    ①《广弘明集》卷七《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下·周卫元嵩》,《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6页。
    ②同①。
    ③即太武帝。公元441年寇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太武帝从之,改元“太平真君”。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⑤《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8页。
    ⑥同⑤,第2449页。
    ⑦同④,第71页。
    ⑧同⑥。
    ⑨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4页。
    同①。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①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②《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77页。
    ③《隋书》卷二《帝纪第二》,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④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⑤同③,第39-40页。
    ⑥《隋书》卷七十五《儒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6页。
    ①转引自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②(宋)宋敏求著,毕沅校:《长安志》卷七《次南靖善坊》,成文出版社(台北),1970年版,第91页。
    ③“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隋书》卷一《高祖纪上》,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道密传》,《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十一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78页。
    ⑤同④。
    ⑥《国情百录》卷二《隋高祖文皇帝敕书第二十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83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9页。
    ⑦《广弘明集》卷二十七《隋炀帝于天台山顗禅师所受菩萨戒文》,《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63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4页。
    ⑧《国情百录》卷三《发愿疏文第六十四》,《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83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1页。
    ⑨同⑧,第212页。
    同⑧,第206页。
    同⑧,第213页。
    ①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②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6页。
    ④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54页。
    ⑤《广弘明集》卷十一《辩惑篇第二之七》,《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63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3页。
    ⑥(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4页。
    ⑦同⑥,第2205页。
    ⑧同⑦。
    ①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闰十一月,唐太宗下了一道《为战阵处立寺诏》,遵此在幽州、台州、晋州、汾州、邙州、郑州、洺州七地修建七所寺庙。这说明当时有相当多的和尚参加推翻隋朝的武装斗争,而“十三少林和尚救唐王”的故事只是其中众多佛僧武装助唐故事的典型反映。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02页。
    ③“上亦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皆如奕言。”同②。
    ④《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87页。
    ⑤法琳(公元572—640年),隋末唐初高僧,参与佛道之争,有“唐护法沙门”之称。
    ⑥《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61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5页。
    ⑦同⑥。
    ⑧同⑥。
    ⑨同⑥,第215页。
    “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同⑥,第215 -216页。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高祖幸国学统集三教问道是佛师第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60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06页。
    (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6页。
    苦空,指佛教。
    简文,简文帝,名纲,公元549—551年在位,梁武帝第三个儿子。侯景之乱中被迫登位,在位二年,被弑。梁元帝萧绎即位后,追谥为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梁元帝,名绎,公元552—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梁承圣三年,元魏遣万纽于谨将兵五万,入寇,攻江陵。
    庚信,为梁将军,留于西魏。
    ①(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页。
    ②张践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61页。
    ③同②,第665页。
    ④同②。
    ⑤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⑥(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武曌》,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6页。
    ⑧(晋)刘昫等著:《旧唐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页。
    ⑨同⑦,第466页。
    同⑤。
    同⑧。
    同⑦,第6447页。
    同
    许凌云著:《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①(晋)刘昫等著:《旧唐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73页。
    ③同①。
    ④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工作,受到魏宣武帝的优待。
    ⑤赡部洲,佛教经典中所称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赡部树得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七金山外,乃咸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毘提诃洲,南赡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
    ⑥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⑦[印]达摩流志译:《宝雨经》,转引自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⑧同⑥。
    ⑨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莱妮·雷芬斯塔尔,1902年8月22日生于德国柏林,2003年9月8日逝世于德国,第三帝国著名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20世纪德国最有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女性,《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艺术家中唯一一位女性。其代表作是两部著名为希特勒纳粹造神的影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反映1934年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的纪录片,导演不直接宣扬而是通过恢宏场面的烘托诱导出观众强烈的一致服从的宗教情绪。其高超的宏大场面气氛的渲染技巧,至今仍难以企及。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宣传片,同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击败了《白雪公主》,获得影展金奖。并在巴黎电影节上获得法国政府大奖。无论她愿意与否,雷芬斯塔尔的作品事实上已成功地成为纳粹运动中的造神工具。
    (晋)刘昫等著:《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9页。
    ②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③姚崇(公元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
    ④(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5页。
    ⑤《全唐文》卷二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3页。
    ⑥同②。
    ⑦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修道者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泛指一般的小佛寺。
    ⑧(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⑨《唐会要》卷八四《户口数》,转自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同⑧,第511页。
    同瑏瑠。
    同⑧,第511-512页。
    同②,第134页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15-8016页。
    ①(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1页。
    ②此处所说的“这种宗教”即指佛教。
    ③“三个王朝时期”此指诏书中的“朕闻三代已前,未尝言佛”句。同①。
    ④[德]黑格尔著,魏庆征译:《宗教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237页。
    ⑤同①,第511-512页。
    ⑥同①。
    ⑦圆仁(公元793—864年)乃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门派创始人,俗姓壬生。下野国(今枥木县)人。15岁时入比睿山师事最澄。10余年间笃修苦行。公元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携佛教典籍559卷归国。于比睿山弘密教及天台教法,倡净土法门。卒后,追谥为慈觉大师。著有《金刚顶经疏》、《苏悉地经略疏》、《显扬大戒论》,其撰述《入唐求法巡礼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⑧[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①煞,同“杀”。“立性凶暴,多行煞戮。”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
    ②[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176页。
    ③色役是唐代各种有名目的职役和徭役,它起源于南北朝的后期。
    ④同②,第178页。
    ⑤同②,第181页。
    ⑥疋(音匹),同匹。
    ⑦卌(音系),四十。
    ⑧同②,第182页。
    ⑨周一良先生认为:“圆仁曾记自己还俗情况,但圆仁并非甘于还俗,而是虚与委蛇,急忙归国。”见《入唐僧圆珍与唐朝史料》,载周一良著:《周一良集》(第4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见说,听说。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原文“麄”,音粗,古同“粗”。
    同
    同②,第184页。
    ①[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195页。
    ②同①,第195页。
    ③同①,第196页。
    ④同②。
    ⑤同①,第197页。
    ⑥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⑦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2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2页。
    ⑧夏腊,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
    ⑨《旧五代史》卷十《梁末帝本纪》,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五代史》(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5 页。
    ①《义楚六贴》卷二一,转引自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
    180 页。
    ②(宋)王涛:《五代会要》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页。
    ③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④《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世宗本纪》,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五代史》(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9页。
    ⑤同④。
    ⑥同④,第1100页。
    ⑦张践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4页。
    ⑧同③,第184页。
    ⑨同②,第202页。
    同③,第183页。
    ①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②[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③同②,第114页。
    ④同②,第127页
    ⑤同②,第131页。
    ⑥同②,第111-112页。
    ⑦同②,第112页。
    ⑧“上述各国”,即指四大文明古国。
    ①[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②《史记》卷六《本纪第六·秦始皇嬴政》,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③[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④同③,第259页。
    ⑤同③,第261页。
    ⑥目前欧洲可耕地面积为3.5亿公倾,中国1.08亿公倾。欧洲平原占总面积的60%,中国仅占12%。公元零年至1500年,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04%和0.06%。人口增长率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⑦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⑧[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82页。
    ①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②(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③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载孔繁礼校点:《苏轼文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0页。
    ④《魏书》卷四十七《卢玄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855页。
    ⑤同④,第670页。
    ⑥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34-935页。
    ⑦《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9页。
    ⑧《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69页。
    ⑨同⑦,第2449页。
    同⑧。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招鲜卑贵族愤怒,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魏书载:“初,郗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以下尽死。”《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69页。
    ①陈寅恪著:《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52-253页。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③“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哈姆莱特(The tagedy of Hanlet)》(1601),《莎士比亚全集》(第32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④司马迁著:《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⑤《魏书》卷三十五《崔浩列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71页。
    ⑥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⑦[德]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