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到“边疆”:乾隆君臣经略西北之观念变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bianchui"(border) to "bianjiang"(frontier):the change of concept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his officials in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 作者:宋培军
  • 英文作者:Song Peijun;
  • 关键词:边疆 ; 边陲 ; 内地 ; 外地
  • 中文刊名:MGL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Western Mongolian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5-08-15
  • 出版单位:西部蒙古论坛
  • 年:2015
  • 期:No.96
  • 语种:中文;
  • 页:MGLT201503004
  • 页数:14
  • CN:03
  • ISSN:65-1271/C
  • 分类号:22-34+128
摘要
爬梳清代最辉煌的乾隆时代的边疆观,是边疆形态近代转型的考察起点。乾隆君臣经略西北,具有典型范例意义,边疆研究范式也可由此抽象。甘肃之于新疆,内"边疆"而外"边陲"的话语,逐渐为"内地"、"边疆"、"边陲"、"边徼"混一的话语取代。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长城线被西推为卡伦线,由此形成内(内地边疆)外(外地边疆、内属藩部)外(属国、互市国)三级体制。西北卡伦线源于准噶尔线,终成夏季卡伦线、冬季卡伦线的完备形式。刘统勋主张"内外之界,不可不分",边在长城、界在哈密;文献中常说的"哈萨克边界",边在卡伦、界在爱古斯河。这体现了古代边界概念的非线性特征和边界层级的内边、外边"双边界"特征。
        Combing the most brilliant concept of frontier ofthe Qing Dynasty in the Qianlong era,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xamine the typ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Frontier.The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Frontier by Emperor Qianlong and his officials isa typical model,the paradigm of the borderland studies can be thus abstracted.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ions of bianchui(border) and bianjiang(frontier).
引文
①贾建飞:《清代新疆的内地坛庙:人口流动、政府政策与文化认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贾建飞:《清代中原士人西域观探微》,《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②张连银、喻堰田:《明清擅代与西北边睡的变迁——以16-18世纪的河西走廊为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8册,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410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651,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甲戌。
    ②《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五月壬申。
    ③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④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察合台汗国“陷哈喇火州”(《元史》卷41《顺帝纪四》),哈密则处在元朝控制之下。明初一度进占吐鲁番,后长期退守哈密。
    ⑤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18,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92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帝起居注》(一四),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二十五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此句中为“伊犁皆我界”。
    ①《清高宗实录》卷651,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甲戌。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四月乙未。
    ③魏源:《圣武记》卷4《外藩》,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0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527,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庚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33-634页。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命以哈萨克归降宣谕中外》,第206-207页。
    ⑥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午。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命以哈萨克归降宣谕中外》,第206-207页。
    ⑨《清高宗实录》卷553,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二月癸未。
    ⑩《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一月癸巳。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壬子,《议给伊犁将军救书开载职掌事宜》,第523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辛未。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28,光绪二十五年刻本,第14页,乾隆二十七年(1762)谕。
    ④《清高宗实录》卷677,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二月甲寅,《定移驻伊犁防兵事宜》。
    ⑤《清高宗实录》(十)卷767,中华书局1985年版,乾隆三十一年八月乙卯,第418页。
    ⑥伊犁将军阿桂:《奏伊犁土地神、刘孟将军庙修成片》,乾隆三十二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档案号080-0287。
    ⑦格琫额纂、吴丰培整理:《伊江汇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18-19页。
    ⑧乾隆《大清会典》卷80《理藩院·徕远清吏司》,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1764年成书,内容止于1762年。
    ⑨《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四月庚申。
    ①《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戊戌。
    ②《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丁酉。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7,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辛未。
    ④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058-12《伊犁将军明瑞等奏察哈尔官兵分别移驻博罗塔拉及塔尔巴哈台地方等情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治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62-63页。
    ⑤《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正月癸卯。
    ⑥《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戊辰。
    ⑦《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丁酉。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4,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己卯。
    ⑨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22,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52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93,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庚辰。
    ②《清高宗实录》卷795,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己酉。
    ③《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辛丑。
    ④《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戊戌。
    ⑤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22《杨应据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52页。
    ⑥和瑛:《三州辑略》卷二《官制》,甘肃省图书馆藏抄本:“乾隆四十年军机处议复都统索诺木策凌具奏,乌鲁木齐所属地方命盗钱谷一切案件由该道转呈都统办理,其巴里坤地方一切事件向由该道往报总督办理。查该处距兰州省城四千余里,鞭长莫及,难免贻误。且现在巴里坤、古城、吐鲁番满营事务具属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应将巴里坤、奇台、古城地方事务全归乌鲁木齐都统办理。”此处所谓“该道”指的当是“镇迪道”,乾隆四十年前该道把刑钱事件转呈陕甘总督办理,后乌鲁木齐都统节制哈密协副将、辖镇西府知府(驻巴里坤)。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1,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命以哈萨克归降宣谕中外》,第206-207页。
    ⑧《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5,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甲戌。
    ⑨《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四月庚申以及《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月甲午。可见,阿桂先任“雅尔办事大臣”,后“著回伊犁协同明瑞办事”任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乌勒登则接替他“前往雅尔办事”。
    ⑩《清高宗实录》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
    ①《清高宗实录》卷788,乾隆三十二年七月戊辰;卷794,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壬辰;卷839,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丙申。
    ②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52页。
    ③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526,《兵部·马政·贡马》,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652,《兵部·马政·贡马》。
    ④张荣博士论文《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兰州大学2011年),第77页。
    ⑤郑峰、张荣:《清朝卡外界内哈萨克身份问题再探讨——以“征收马匹”为中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⑥《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月癸未。参见张荣:《哈萨克问题与清朝乾隆时期西北边防体系的构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4期。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高宗实录》(第十册),中华书局版1986年版,第590-591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1376,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乙卯。
    ②(清)永保以总统伊犁事宜·印房折房应办事宜》,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版汇编·道光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218页。
    ③(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10,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6页。
    ④(清)庆祥:《庆祥奏俄罗斯私入边界建房请查办折》,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料旬刊》(第四册),京华印书局1930年版,第280页。
    ⑤(清)萨迎阿;《摘录道光五年俄罗斯私入边界情形原案折》,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2页。
    ⑥周天鸣、林天人主编:《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边界变迁条约舆图特展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版,第45页。
    ⑦《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89,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转引自: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⑧周天鸣、林天人主编:《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边界变迁条约舆图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版,第110页。
    ⑨周天鸣、林天人主编:《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边界变迁条约舆图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版,第108页。
    ①(清)萨迎阿:《摘录道光五年俄罗斯私入边界情形原案折》,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版汇编·道光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2页。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八,光绪二十五年刻本,第14页,乾隆二十七年(1762)谕。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5,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癸未。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2、62页。
    ⑥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058-12,《伊犁将军明瑞等奏察哈尔官兵分别移驻博罗塔拉及塔尔巴哈台地方等情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治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65页。
    ⑦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1976年版,第73页。
    ⑧马大正:《我与中国边疆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第24页。
    ①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②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③《清世祖实录》卷123,顺治十六年春正月甲辰。
    ④《皇朝通典》卷36职官十四《盛京将军等官》,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版。转引自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
    ⑤《嘉庆重修—统志协第33册(原190-196)“新疆西域蒙古”,中华书局1986年版,“新疆统部”第25863、25869页。
    ⑥《嘉庆重修—统志》第33册(原190-196)“新疆西域蒙古”,中华书局1986年版,“新疆统部”,第26379页。
    ⑦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⑧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4期,指出:“从古代历史上的‘有疆无界'到以‘U'形线为标志的南海疆域的底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⑨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⑩宋培军:《世界历史的“主辅线”和中国历史的“双边疆”——中国边疆的体用观、层级论及其近代转型》,《烟台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①杭新斋:《呜呼西藏》,《广益从报》第112号,1906年7月20日。
    ②宋培军:《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③曹雯:《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5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91,康熙十九年七月戊子。康熙十九年(1680),“外藩蒙古”隶属“疆内”的观念已经有所显现:“外藩蒙古头目进贡,其物应否收纳,理应即行议定,何必据达赖喇嘛文之有无。若必据此为证,似在我疆内之外藩蒙古,悉惟达赖喇嘛之言是听矣。以后蒙古进物,应否收纳,着该衙门即定议具奏,不必以达赖喇嘛之文为据。”
    ⑤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⑥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62页。
    ⑦[明]谢肇制撰:《滇略》卷9《夷略》,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卷6,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1页。
    ⑧海滨野史:《建州私志》上卷,潘品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⑨黄彰健:《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清史论丛》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转引自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页。参见姚大力:《“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北方民族关系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清太宗实录》卷61,第3页。转引自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65,雍正六年正月己卯。“联统驭寰区,凡属臣服之邦旨隶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较论此区区四十里之壤。”
    ③《清高宗实录》卷57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丁巳。乾隆二十三年(1758)初冬,布鲁特使臣请还特穆尔图淖尔,乾隆帝谕以“此地虽尔等旧游牧,久被准噶尔所侵,岂可仍视为尔土?”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
    ⑤《清高宗实录》卷270,第26页。
    ⑥《李朝英宗实录》卷63,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⑦鄂尔泰:《奏复安南事宜折》(雍正六年二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1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⑧满文《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一月癸巳(十三日)记理藩院侍郎拉都虎的复命:“俱以离边六十里为界……蒙古若杀边内之民,不论几人,俱斩,其妻、子、牲畜,俱入官……民人往边外伐木刈草,蒙古有夺其食物者,不论几人,将所乘马匹,尽行给还民人,仍鞭三十。其属下如此每犯一次,并罚济农五九牲畜。”可见,“边内”、“边外”、“离边六十里为界”之“边”当指各类“塞口”,“立号为界,不令逾越”(《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五月辛丑)的结果是连接塞口而成的线性“边界”变为一条“离塞口六十里”的带形边界。
    ⑨《清高宗实录》卷271,第8-9、10页。转引自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①参阅《钦定新疆识略》卷二,第57页,《北路舆图·塔尔巴哈台·疆域》。关于此一佐领的研究,可参阅[日]小沼孝博:《论清代惟—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朱诚如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68-575页。
    ②《新疆识略》卷三《南路舆图》。转引自马长泉:《清代卡伦制度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③马大正:《我与中国边疆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