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遗志 ; 胡争艳 ; 汤定娜
  • 关键词: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 贵州民族地区 ; 旅游业
  • 中文刊名:GGZY
  • 英文刊名:Reformation & Strategy
  • 机构: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8
  • 出版单位:改革与战略
  • 年:2019
  • 期:v.35;No.307
  • 基金: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项目“贵州石漠化片区旅游生态补偿互动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17GZYB07);; 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贵州石漠化地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机制研究”(2017jd023)
  • 语种:中文;
  • 页:GGZY201903008
  • 页数:7
  • CN:03
  • ISSN:45-1006/C
  • 分类号:55-61
摘要
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规范生态污染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就该机制提出相对应的实现路径,指出该机制的核心是着力构建民族地区人口、生态环境和旅游业三者互动共赢机制,促使贵州民族地区由"输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向"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转变。
        
引文
[1]莫延芬.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以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9-53.
    [2]杨一容.基于制度短板的生态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研究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4.
    [4]陈海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5]杨道波.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1):87-94.
    [6]翟娟娟,王志鑫.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6):10-11.
    [7]刘平养,张晓冰,宋佩颖.水源地输血型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边界——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14(1):7-11.
    [8]林晓薇.我国生态补偿资金市场化筹集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40-43.
    [9]马勇,胡孝平.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实施系统构建[J].人文地理,2010(6):120-124.
    [10]蒋焕洲.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1):34-37.
    [11]陆丹丹,陈思源.旅游地居民对生态补偿态度测量研究——以广西漓江流域为例[J].生态经济,2017(4):154-1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