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回鹘米副侯墓志》考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Epitaph of Uighur Sub-Marquess Mi Kept in Tang West Market Museum,Xi′an
  • 作者:杨富学
  • 英文作者:Yang Fuxue;
  • 关键词:回鹘米副侯墓志 ; 回鹘 ; 粟特 ; 摩尼教 ; 唐朝
  • 英文关键词:Uighur;;Sogdian;;Manichaeism;;Tang Dynasty
  • 中文刊名:MZYJ
  • 英文刊名:Ethno-National Studies
  • 机构: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5-03-25
  • 出版单位:民族研究
  • 年:2015
  • 期:No.21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宋回鹘史研究”(项目编号:14AZD06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民族史研究”(项目编号:14JJD77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ZYJ201502007
  • 页数:10
  • CN:02
  • ISSN:11-1217/C
  • 分类号:81-89+128
摘要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为"回鹘云麾将军试左金吾卫大将军",说明该米姓粟特人,经过融合与同化,有可能已变成回鹘大家庭之一员了。米公的去世,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与优抚,体现了唐与回鹘间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志文称墓主生有四男二女,可证回鹘摩尼僧是拥有家室的,有妻子儿女,与华化景教徒的舍俗姓传统迥然有别。通过考订此一墓志的相关问题,说明其对回鹘摩尼教及其与粟特的关系,乃至唐与回鹘之关系的研究,都是颇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The text on the newly collected Epitaph of Uighur Sub-Marquess Mi in Tang West Market Museum,Xi' an,is very important.From the epitaph important information can be discovered that Sub-Marquess Mi,the dead in the grave,was a great master of Manichaeism in Uighur.As a Uighur envoy,he stayed in Chang'an.He died in 823 when he was 73 years old.The Mi's Family was originally the descendants of Sogdians from Central Asia.According to the epitaph,he was called Uighur general,so we can infer that the Mi Sogdian might have become a member of the Uighurs through the ethnic amalgamation and assimilation.The Tang government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ath of SubMarquess Mi,which demonstrated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 and Uighur.The epitaph also said that Mi had four sons and two daughters,which indicated that Uighur Manichean monk may have his family,wife and children.And this differed from the tradition of sinicized Nestorians' abandoning their family names.The epitaph provides rare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research of Uighur Manichaeism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Sogdian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 and Uighur.
引文
①参见胡戟:《西迁前的回鹘与唐的关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年8月)提交论文。
    ①参见罗新:《大唐西市博物馆汉文鲁尼文双语回鹘王子葛啜墓志简介》,吕建中、胡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续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4页;李宗俊:《唐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反映的几个问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7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253-261页。
    ②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张铁山:《(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之突厥如尼文考释》,《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白玉冬:《回鹘王子葛啜墓志鲁尼文志文再释读》,《蒙古史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5-52页;芮跋辞、吴国圣:《西安新发现唐代葛啜王子古突厥鲁尼文墓志之释读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5—442页;成吉思:《〈葛啜墓志〉突厥文铭文的解读》,《唐研究》第19卷,第443—446页。
    ③《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四年条,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515页。
    ④刘美崧:《回纥更名回鹘考》,《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⑤宋肃瀛:《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⑥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5页。
    ⑦参见李宗俊:《唐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反映的几个问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7辑,第253页;胡戟:《西迁前的回鹘与唐的关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年8月)提交论文。
    ⑧对该墓志的考察与研究,均得到大唐西市博物馆胡戟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①“目”,观字形或可读作“日”字,但前句“闻”为动词,只有读作“目”,后句才能与前句形成对仗,应以“目”为是。
    ②这里的“师”,也有可能为医师或治病的法师,未敢遽断。
    ③参见胡戟:《西迁前的回鹘与唐的关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年8月)提交论文。
    ①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9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摩尼教汉语典籍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页。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4册,第362页;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第224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摩尼教汉语典籍校注》,第37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第245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摩尼教汉语典籍校注》,第398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第148页;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第245页;芮传明:《东方摩尼教研究·附录摩尼教汉语典籍校注》,第398页。
    ⑤参见杨富学、包朗:《霞浦摩尼教新文献〈摩尼光佛〉校注》,《暨南史学》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⑥参见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图105;怀华:《福建晋江华表山摩尼教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Peter Bryder,"Cao'an Revisited,"A.von Tongreloo-S.Giversen ed.,Manichaica Selecta.Studies Presented to Professor Julien Rie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eventieth Birthday,Louvain,1991,pp.35-42.
    ⑦参见陈长城:《莆田涵江发现摩尼教碑刻》,《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2期;Lin Wushu,"On the Spreading of Manichaeism in Fujian,China,"G.Wiessner-H.J.Klimkeit eds.,Studia Manichaica.Ⅱ.Internationaler Kongreβzum Manichaismus,6-10.August 1989 St.Augustin/Bonn,Wiesbaden:Otto Harrassovitz 1992,pp.342-355.
    ⑧参见陈进国、林鋆:《明教的新发现——福建霞浦县摩尼教史迹辨析》,《不止于艺——中央美院“艺文课堂”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页。
    ⑨参见林悟殊:《福建明教十六字偈考释》,《中古三夷教辩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页。
    ⑩参见Peter Bryder,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Loberod,1985,pp.13-14,61-62,81-83;Samuel N.C.Lieu,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An Historical Survey,Manchester 1992,p.254,p.257;A.van Tongerloo,"The Father of Greatness,"H.Preiβler-H.Seiwert eds.,Gnosisforschung und Religionsgeschichte.Festschrift fur Kurt Rudolph zum 65,Geburtstag,Marburg,1994,S.338-339。
    ①参见Yoshida Yutaka,"Review to Peter Bryder,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ni: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50,No.2,1987。
    ②参见杨富学:《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及相关问题考》,《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③参见A.von Le Coq,"Turkische Manichaica aus Chotscho.Ⅲ,"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Kl.,Nr.2,1922,Nr.15,S.35.
    ④Moriyasu Takao,"On the Uigur cxsapt ay and the Spreading of Manichaeism into South China,"R.E.Emmerick(ed.),Studia Manichaica,IV.Internationaler Kongress zum Manichaismus,Berlin,14.-18.Juli 1997,Berlin,2000,p.434.
    ⑤(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页。
    ⑥[日]桑原骘藏著、何健民编译:《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81页。
    ⑦参见(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36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16页。
    ⑧(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⑨墓志拓片载《西安碑林全集》9函84卷,广东经济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3338页;《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图版。录文载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6页。
    ①阎文儒:《唐米继芬墓志考释》,《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葛承雍:《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收入其著:《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2—233页。
    ②参见葛承雍:《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收入其著:《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第239页。
    ③W.B.Henning,Sogdica,James G.Forlong Fund,Vol.ⅩⅪ,London: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40,p.6.
    ④参见《新唐书》卷193《石演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55页。
    ⑤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1页。
    ⑥#12
    ⑦武汉大学历史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9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30—132 页。
    ⑧武汉大学历史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6册,第266页。
    ⑨武汉大学历史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第475页。
    ⑩参见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40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2244页。
    [12]参见孙继民、李伦、马小青:《新出唐米文辩墓志铭试释》,《文物》2004年第2期。
    [1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92页。
    [14]林悟殊:《火袄教在唐代中国社会地位之考察》,蔡鸿生主编:《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戴裔煊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15]《旧唐书》卷127《源休传》,第3575页。
    [16]《册府元龟》卷976《外臣部·褒异三》,第11469页。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7胡三省注文,第7638页;《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26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7胡三省注引《唐书会要》,第7638页。
    ④陈垣:《摩尼教人中国考》,《国学季刊》第1卷第2号,1923年,收入其著:《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9页。
    ⑤参见《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10—5211页。
    ⑥《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11页。
    ⑦参见葛承雍:《唐两京摩尼教寺院探察》,饶宗颐主编:《华学》第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收入氏著:《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第278页。
    ⑧(唐)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卷2《幽州纪圣功碑铭并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⑨《册府元龟》卷976《外臣部·褒异三》,第11469页。
    ①陈垣:《摩尼教人中国考》,《国学季刊》第1卷第2号,1923年,收入其著:《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第339页。
    ②李宗俊:《唐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反映的几个问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7辑,第253页;胡戟:《西迁前的回鹘与唐的关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年8月)提交论文。
    ③张乃翥:《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罗熠:《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幢的几个问题》,《文物》2007年第6期;殷小平、林悟殊:《〈幢记〉若干问题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二》,《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
    ④(唐)韦述著、陈子怡校正:《校正两京新记》,西京筹备委员会,1936年,第13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49《大秦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2页。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卷1,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页。
    ①参见殷小平、林悟殊:《(幢记)若干问题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二》,《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
    ②参见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3《义解》,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1页。相关研究参见白化文:《僧人姓“释”》,《文史知识》1998年第2期。
    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佐伯好郎:《景教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1938年版,第598页;朱谦之:《中国景教——中国古代基督教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49《大秦寺》,第1012页。
    ⑥(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40。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03页注文。(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同载,但称其为八月十五日,见《大正藏》卷54,No.2126,页253b。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