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维恺到德里克——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Albert Feuerwerker to Arif Dirlik: The Study of the “Sprouts” of Capitalism in Chinese History by American Sinologists in the 1980s
  • 作者:刘婷玉
  • 英文作者:Liu Tingyu;
  • 关键词:阿里夫·德里克 ; 费维恺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 中文刊名:SXLL
  • 英文刊名:Historiography Quarterly
  • 机构:厦门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9-04-28
  • 出版单位:史学理论研究
  • 年:2019
  • 期:No.110
  • 语种:中文;
  • 页:SXLL201902012
  • 页数:9
  • CN:02
  • ISSN:11-2934/K
  • 分类号:143-151
摘要
阿里夫·德里克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德里克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费维恺译介的中国史学界"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影响。在对费维恺等老一辈的美国汉学家的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德里克格外重视以"资本主义萌芽"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对于西方中国研究的意义,并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指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是对西方"中国经济停滞论"的有力回应。德里克同时也认为,在中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扬弃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引文
(1)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德里克有诸多译介与研究,相关论文参见邢战国、张静:《略论德里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董国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多维向度与发展空间——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王旭峰:《历史化与阿里夫·德里克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赵艳:《批评之批评——德里克后殖民论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周帆:《德里克: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对费维恺、德里克在美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参见朱政惠:《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探要》,《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2)阿里夫·德里克:《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中国历史》,朱浒译,《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82页。
    (3)Arif Dirlik,“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apitalism:A Critical Examination”,Modern China,Vol.8,No.1 (Jan.,1982),p.107.
    (4)Albert Feuerwerker,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1844—1919) and Mandarin Enterpri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5)朱政惠:《纪念中国学家费维恺教授》,《文汇报》2013年7月22日。
    (6)张杨:《冷战与亚洲中国学的初创——以费正清和亚洲基金会为个案的研究》,《美国研究》2018年第4期。
    (7)1955—1956年的欧洲汉学家国际会议是中美、美苏的中国史研究学界碰撞的重要事件,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参见陈怀宇:《国际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1956年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讨论为中心》,《文史哲》2017年第1期。
    (8)黄宗智在《美国对中国近现代研究概况(1949—1977)》中认为费维恺走的是第一代学者传记式研究的旧路,但从费维恺对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关注来看,他在博士论文写作时期已经对中国史学界讨论的问题有所回应,和第一代学者的研究是有显著不同的。
    (9)Fairbank John King,“Introducti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7,No.1,1957,pp.60-111.
    (10)对费维恺向美国学界引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参见王瑞:《论美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理论月刊》2012年第12期;吴原元:《略述美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1)Albert Feuerwerker,“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in Recent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Review”,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8,No.1 (Nov.,1958),p.107.
    (12)Albert Feuerwerker,“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in Recent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Review”,p.113.
    (13)Albert Feuerwerker,“From ‘Feudalism’ to ‘Capialism’ in Recent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Maliand China Review”,p.113.
    (14)Albert Feuerwerker,“From ‘Feudalism’ to ‘Capialism’ in Recent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Maliand China Review”,p.115.
    (15)Albert Feuerwerker,“China's History in Marxian Dres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6,No.2 (Jan.,1961),p.329.对费维恺的这篇文章,我国史学界在当时已经有所回应,参见福尔维克:《一篇污蔑中国史学界的文章——〈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中国史学〉》,《史学资料》1962年合订本。
    (16)Albert Feuerwerker,S.Cheng,Chinese Communis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
    (17)Jahn K.Fairbank,“Foreword”,Albert Feuerwer,S.Cheng,Chinese Communist Stwl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p.v.
    (18)Albert Feuerwerker,S.cheng,Chinese Communis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p.182.
    (19)刘大年:《关于尚钺同志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
    (20)Albert Feuerwerker,“Chinese Historiography”,China Report,Vol.1,Issue 2,1965,pp.17-18.
    (21)Harold Kahn and Albert Feuerwerker,“The Ideology of Scholarship:China's New Historiography”,The China Quarterly,No.22 (Apr.-Jun.,1965),pp.1-13.
    (22)薛龙:《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23)P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8.中译本《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4)Arif Dirlik,Revolution and History:The Origin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1919-193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25)王洪波:《德里克:追寻现代中国,从革命到“后革命”》,《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08日,第7 版。
    (26)有关德里克的生平,可以参考他去世之后的回忆文章:徐德林:《纪念阿里夫·德里克》,《财经》2018年第6期。
    (27)德里克著作翻译为中文的有:《跨国资本时代后殖民主义批评》,王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全球现代性》,胡大平、付清松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球现代性之窗:社会科学文集》,连煦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毛泽东思想的批判性透视》(合著),张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后革命时代的中国》(演讲集),李冠南、董一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8)Arif Dirlik,“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apitalism:A Critical Examination”,pp.105-132.
    (29)Arif Dirlik,“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apitalism:A Critical Examination”,p.107.
    (30)G.William Skinner,“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in G.W.Skinner,ed.,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1)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第10—11页。
    (32)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第10页。
    (33)德里克原注为:“它指出这篇文章(而非其形式)的观点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史学’研讨会与会者的共识;这次会议于1964年9月6—12日于牛津举行,与会者包括一些在西方最为著名的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第11页。
    (34)James P.Harrison,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A Study in the Rewriting of Chinese History,Macmillan Pub Co,1969.
    (35)有关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评价,参见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曹树基:《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兼论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不成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王学典:《“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2005年,《浙江社会科学》杂志又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战文章,参见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曹守亮:《比较方法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与杨师群先生商榷》,《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杨师群:《再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答曹守亮先生》,《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曹守亮:《再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研究的史学意义——与杨师群先生再商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等。
    (36)阿里夫·德里克:《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中国历史》,第8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